进城务工农民定居意愿偏低

2012-03-22 作者: 陶郁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进城务工农民定居意愿偏低

□“政见”观察员 陶郁

政府最新 数据 显示:2011年,我国农民工数量为2.53亿人,其中外出就业1.59亿人。在这个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中,进城务工的农民最终选择定居城市还是返回故土,直接决定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最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理学教授 范芝芬 ( C. Cindy Fan )在《 中国评论 》( The China Review )期刊上撰文指出:大部分务工农民并无在城市永久定居的打算,他们在进城务工的同时往往将部分家庭成员留在农村,并且在城乡之间进行“钟摆式”的往返流动;而务工农民的定居意愿,则主要取决于城市劳动力市场情况及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预期。

为了摸清务工农民在城市的定居意愿及影响该意愿的因素,范芝芬委托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 于2008年9月开展了“北京城中村调查”。范芝芬认为,城中村不仅是务工农民的聚居地,而较之厂区宿舍等主要供单身工人居住的地点,城中村更可能容纳家庭,从而更有利于全面研究务工农民的定居意愿。为确保研究样本的代表性,范芝芬首先从北京市域内的867个城中村里随机选择了50个样本村落,然后在每个样本村落内的不同部分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发放问卷,结果共获得888个有效样本。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范芝芬发现有高达45.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将在未来四年内离开北京,其中更有占总数26.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可能随时离开北京。相对而言,表示具有长期定居北京打算的受访者只占调查总数的38.2%。更有16.6%的受访者尚未决定自己未来的去留。

范芝芬还发现,相对于选择在未来数年内离开北京的受访者而言,具有长期定居打算的务工农民平均年龄稍低、更可能为男性、平均受教育程度更高,而且进城务工的平均年限相对稍长。更有意思的是,具有长期定居打算的受访者往往对工作和培训具有更为积极的态度和更高的评价,他们在进入城市前后的收入差距更为明显,对于同事、邻居、居委会和政府都更加信任,并且相对较少地感知到社会歧视。不过,研究数据也显示,具有长期定居打算的受访者所拥有的亲属和朋友数量相对较少,与周边村民的互动也相对较少。

对于受访对象的婚姻和家庭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居住于北京城中村里的务工农民中,未婚比例只有18.5%,这个指标要显著低于通过另一项先前进行的独立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范芝芬认为,这显示城中村比工厂宿舍更适合携家带口的务工农民居住。同时,有42%的受访对象与配偶和子女一起生活居住在北京;其余39.5%的受访对象虽然已婚,但他们要么在北京独立生活,要么只携带了配偶与子女而将其余家庭成员留在农村。而即便是那些全家来到北京生活的受访对象,往往也将农村的住宅和田地托付给老人照看。

因此,范芝芬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进城务工的农民仍将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往复流动。就定居意愿来看,在已婚但无子女与未婚的受访者群体中,倾向于在城市长期定居的比例最高;而那些将子女留在农村的夫妇,在城市长期定居的意愿则相对较低。

为进一步界定影响进城务工农民定居意愿的因素,范芝芬还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对人口特征、家庭结构、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变量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外出务工时间越长的农村人口,越倾向于在城市永久定居,而且这种定居意向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社会信任程度、在农村的房产和耕地面积、是否接受过岗位培训和是否拥有社会保险等因素关系不大。同时,子女留在农村的受访者和对于社会歧视感受程度较深的受访者定居城市的意愿较弱,而受访者越是认为自己能从工作中提高技能和收入水平,他们就越有意愿在北京定居。

此外,与一般经验不同的是,范芝芬发现:务工农民的社会关系越丰富、社会互动越活跃,他们选择在北京长期定居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里所取得的巨大发展,与广大进城务工农民所做出的贡献密不可分。近年来出现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民工荒”问题,既说明了对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也提醒政策制定者重视满足进城务工农民的需求。当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机制复杂而且影响深远,范芝芬的研究说明,户口制度只是影响城乡融合的问题之一,而进城务工农民究竟是否最终把将安在城市,还取决于城市能否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经济收入,更取决于他们能否通过工作感知到自身劳动技能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在城乡之间进行钟摆式流动仍将成为许多进城务工农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生活方式,如果期望这个群体早日成为城市的永久居民,政策制定者应当在收入、技能和社会关怀等方面对他们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Fan, C. Cindy. 2011. “Settlement Intention and Split Households: Findings from a Survey of Migrants in Beijing’s Urban Villages.” The China Review 11 (2): 11-42.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