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公民博客:安全阀还是高压锅?

2012-07-13 作者: 邵立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中国的公民博客:安全阀还是高压锅?

□“政见”观察员 邵立

什邡事件的广泛传播,再一次得益于互联网的方便和快速。但网络对中国政治环境有多大影响?这是近几年来学界关注度飞升的一个领域。相关研究必然会涉及的话题是,网民们在网络上的政治活动有多大力量,以及政府对于这种活动的反应有什么样的规律。

悉尼科技大学的 Jonathan Hassid 通过Google博客搜索,搜集了两千多篇中国大陆网友撰写的博客,和四千多篇报纸报道进行议程设置分析,然后讨论不同的议程设置模式下政府的应对策略。

他在文中运用了两个比喻来描述互联网的作用。

一个是“安全阀”(safety valve),意指网络成为民众发泄不满的渠道,也就是“出气孔”。当网民说饱骂足之后,便不会冲击国家,因此当前的政治秩序能稳定延续。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可能是“高压锅”(Pressure Cooker),即网民的发言只能积累民愤,从而加重对政府的不满。

这两个比喻也体现了两派学者对互联网作用的不同看法。“高压锅”派相信互联网的出现意味着技术的进步,将随之带来公民意识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从而推动当今政治秩序的改变。而“安全阀”派则怀疑互联网的这种“进步”作用,认为网络只是另一个让当今政治秩序合理化的空间,其维稳作用远大于变革作用。

Hassid的研究正给这种争论提供一个可能答案。他认为,网络既有可能是高压锅,也有可能是安全阀。但是,网络发挥的功能取决于网民和传统媒体的活动。

他发现,对于某个新闻话题,有可能是网络博客设置了传统媒体的议程,例如“我爸是李刚”事件,“动车事故”等;也有可能是传统媒体设置了网络博客的议程,例如钓鱼岛事件,发改委升油价,孙志刚事件等。当传统媒体(报纸)为博客设定好议程的时候,博客就成为了安全阀——根据Hassid的统计,博客文章在同一个政治话题中,比报纸少运用10%的褒义词,多运用了超过2倍的贬义词。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依然允许博客进行讨论,甚至有时候支持博客的讨论(作者以厦门PX散步事件为例)。这种“安全阀”功能的话题通常集中于一些政策问题(例如升油价)或者环保问题。

另一方面,有的话题,例如农民、工人的群体性事件,艺术家的抗议,或者是敏感的宗教问题,通常都是由博客来设置传统媒体的议程。因为网络传播将会让这些敏感问题造成更大影响,可能让情况难以控制,所以国家对这类话题保持警惕。因此,Hassid认为,在博客设置传统媒体议程的时候,网络就扮演了“高压锅”的角色。

参考文献:
Hassid, Jonathan. 2012. “Safety Valve or Pressure Cooker? Blogs in Chinese Political Lif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2 (2) (April): 212–230. doi:10.1111/j.1460-2466.2012.01634.x. </br>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