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中国银行体系改革尚未完成
美国专家:中国银行体系改革尚未完成
#世贸 #中美关系 #政经 #银行业
□“政见”观察员 宿亮
在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中国政府提出要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在银行改革和金融监管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划。作为新兴经济体重要一员,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影响全球金融体系。 </br> </img>
美国亚洲问题专家 迈克尔·马丁(Michael F.Martin) 在今年2月份提交国会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中国银行体系改革尚未完成,面临多重问题和风险。另外,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协定中的承诺,银行业开放仍存争议,美资银行在中国运营仍受到一定限制。
马丁在报告中指出,从银行所有权、经营权方面看,中国的银行体系正逐步从政府国有、集中管理并控制贷款发放的模式转向市场竞争模式。从机制上看,包括美资银行在内的各国银行可参与中国市场运营、提供金融服务。
中国眼下只有三家银行由政府完全控制,多数银行都已经成为混合所有制的实体,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在其中或控股,或参股。尽管现阶段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使银行更商业化,但中央政府仍在银行运营中发挥重要影响。这些影响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实现的,地方政府也在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影响银行。
一些分析师认为,中国现有银行体系仍有不公平或不正当竞争现象存在。政府对银行的控制依然严格,通过银行为中国企业提供补贴和资金支持。
其次,从风险控制方面看,马丁认为中国银行业有隐患。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依然严重,特别是2008年推出的刺激经济项目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现后,地方政府债务达到1.7万亿之多[1]。
“地下钱庄”暴露出的金融风险也愈发显现。所谓“地下钱庄”,又称“影子银行”,其组成较为混乱,包括私营基金、信用机构和典当行等。“地下钱庄”产生原因多样,一些人选择在这些地下钱庄存钱,原因是利率较高;另一些人则是为了隐匿财产。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选择从地下钱庄贷款则是因为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进行合法融资。地下钱庄贷款利率普遍在每月10%,因此贷款者往往用这些钱作短期投资,而非长期受益的资本再生产。很多时候,地下钱庄会使用非法手段(如绑架)收账,这是温州等地很多无力还账的老板“跑路”的原因之一。
中国银行监管部门将地下钱庄视为海外非法资本流入中国的主要渠道,从2002年开始,八年内关闭了超过500家地下钱庄,其中超过100起案件涉及金额产国2000亿人民币[2]。
另外,除了银行体系的自身问题,一些分析师对中国政府对国内银行的政策倾向也表达了不满,认为外资银行遭遇了不公正待遇。
从运营资格上看,外资银行只有在中国运营三年以上的才能从事人民币业务。同时,贷款与存款比不得超过75%。从程序上看,外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分支机构进入中国程序较为复杂。需要经过两轮材料递交的过程,仅银行监管部门审批最多就可持续14个月,而审批通过后,还需注册、申请执照。 </br>
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承诺5年内放开银行业。截至2011年底,8家美国银行在中国运营,其中花旗银行和摩根大通在中国设有分行。
美国驻中国贸易代表去年分析美资银行在华运营情况时表示,外资进入中国金融业尚面临四大“短板”:首先,中国政府对外资银行资产限制本身就是障碍;第二,虽然合资银行外资股份理论上可以达到49%,但实际上被限制在四分之一以下;第三,外资银行从事人民币业务门槛过高;最后,开办新银行手续过慢、过于繁琐。另外,驻中国贸易代表还提到中国政府强制电子支付都要经由银联,认定这一规定有违世贸规定。
马丁提请美国国会审查在美国运营的中国企业,特别是国企,是否得到中国银行不正当补贴;另外,要求国会向政府施压,就金融市场开放问题与中国交涉。
国际问题专家普遍认为,国际关系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政治领域,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逐步渗透至经济、文化、金融等多管道、多领域。中国银行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愈发成为中美关系的重要议题。如何在开放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银行业体系并合理应对银行业全球化趋势,将是亟待中国政府解决的重要课题。
[1] 根据报告原文,地方政府债务数据来源为:Carl E. Walter and Fraser J.T. Howie, Red Capitalism: The Fragile Financial Foundation of China’s Extraordinary Rise, John Wiley & Sons, 2011.
[2] 根据报告原文,数据来源为中国官方媒体报道。 </br>
【参考文献】
Michael F. Martin, China’s Banking System: Issues for Congress, R42380, February 20, 2012 </br>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