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搅活非洲,欧洲人开始反思

2012-08-15 作者: 陶郁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中国人搅活非洲,欧洲人开始反思

□“政见”观察员 陶郁

中非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如今大概已是不存争议的事实。然而,由于在利益与立场上存在差异,有关各方对这一事实的看法和评价却大不相同。中国政府认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中非传统友谊薪火相传的结果,符合中非双方根本利益,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一些欧洲媒体机构和政府官员却将中国在非洲持续扩大的影响力视为“新殖民主义”的表现。

这种分歧其实并不难理解。对于崛起的中国而言,非洲意味着新的市场与新的机会;而对于与非洲存在传统文化、经济与政治联系的欧洲国家来说,中国的到来似乎对他们在非洲的既有地位和既得利益产生了威胁。

在这种背景之下,许多人担心中欧两方将在非洲大陆上产生距离的摩擦甚至冲突。然而, 史黛 (Anna Katharina Stahl)去年在《 欧洲外交评论 》(European Foreign Affairs Review)上发表的论文却指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她看来,中国在非洲采取的一些新做法,不仅促使欧盟成员国在有关问题上进行整合与协调,还推动了欧盟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与非洲之间的既有联系;而中欧在非洲进行合作的可能性也因此得以提升。

通过回顾历史,史黛指出,虽然中国被普遍视为非洲大陆上的“新来者”,但中非联系的纽带却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虽然中国从未成为非洲的宗主国,但中非却曾经共享“第三世界”这个身份认同,而非洲在冷战期间也曾经被中国视为意识形态的阵地。

不过,和与非洲之间存在传统联系的欧盟国家相比,中非之间的经济合作密切程度仍然逊色得多。进入新世纪以来,即便中非贸易出现了迅猛增长,在2007年,非洲仍有四成以上的进出口货物来自或销往欧盟国家,而来自或销往中国的进出口货物仅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一成左右;直到2009年,中非贸易总额仍然大约只相当于欧非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

尽管贸易额存在差距,但史黛发现,中国对发展与非经贸合作关系上的热情却远远超过欧盟。欧盟国家与非洲的经贸联系,在传统上更多地是通过私营部门来运转的;然而,欧盟负责工业与企业发展的委员去年却公开表示,他们缺乏直接刺激或者积极鼓励欧盟企业向非洲投资的有效工具。与此截然相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非洲的投资,不仅通过开设中非合作论坛等方式密切与非洲国家的官方联系,还积极鼓励中资企业“走出去”,到非洲寻求发展机会。

此外,与欧盟国家不同,中国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拒绝干涉非洲国家内部政治;一些被欧盟强烈谴责的非洲政府官员,依然能在中国获得热情接待,这些政治因素无疑对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影响。

那么,日益密切的中非经贸关系对于欧盟在非洲所扮演的地缘政治角色有何影响呢?史黛认为,中国在非洲所采取的经济与政治策略与欧盟成员国的传统做法大相径庭,而这实际上给欧盟国家提供了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欧盟成员国意识到了在对非策略上协调彼此步调的重要性,也开始对自己的传统对非策略进行反思与调整。

首先,为了应对日益密切的中非经贸关系,欧盟开始制定更加全面的非洲战略。在传统上,欧盟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对非合作框架,欧盟国家与南非、撒哈拉以南其他非洲国家和北非的合作关系是在不同框架下展开的。而随着非洲国家之间合作水平与整合程度不断提高,在中国模式的影响之下,欧盟也越来越将非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在此过程中,欧盟各机构之间在对非政策、利益与价值等方面的差别也在逐渐减小。

其次,面对中国的挑战,欧盟不同成员国在非洲开始协调彼此的行动。在传统上,英国和法国等国出于本国利益,更愿意与其前殖民地国家发展双边关系,而这些特殊的双边关系很难惠及其他欧盟成员国。但是随着中国对非洲影响力不断提升,原本各行其是的欧洲国家开始意识到既有策略的局限性,它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欧盟形成合力,共同维护自己在非洲的利益,并且为德国等原本与非洲联系并不密切的欧盟成员国提供更多获取原材料的机会。

同时,由于中国在与非洲开展经贸合作的问题上不设前提条件,欧盟也开始考虑增加其不同领域之间政策的一致性,以便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在传统上,欧盟的发展政策不仅涉及经济合作,还要求合作对象接受特定的规范与价值;在实践中,某些欧盟成员国也未能摆脱殖民思维的影响,未能平等地对待非洲国家。中非合作迅速深化的事实,促使欧盟越来越少地将非洲国家视为“南方国家”和“受援助者”,而越来越多地将它们称为“合作伙伴”和“产权所在地”。

欧盟在调整自身对非策略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与中国合作。2008年,欧盟正式启动了旨在推动“欧-非-中三角合作关系”的官方议程。这说明欧洲不仅将中国视为其在非洲的竞争对手,也将中国视为可以合作的伙伴;而欧盟的做法也对其成员国——特别是英国——探索与中国在非洲合作的新途径所有启发。不过史黛也指出,欧盟的这一新策略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一些非洲国家认为欧盟此举实质上限制了它们的议价权,而中国则反对一切没有得到非洲国家支持的合作项目。

史黛的研究表明,在世界局势纷繁复杂的今天,不同国际力量在同一问题上可能同时进行着竞争与合作。中国在非洲大陆上对欧盟产生的竞争压力,并不必然会恶化双方关系;相反,这种压力促使欧盟不断改进其相关政策,并且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加强了欧盟内部的团结,也令欧盟开始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过程或许也启发我们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并积极思考如何将竞争的压力转化为改进的动力。

【参考资料】
Stahl, Anna Katharina. 2011. “The impact of China’s rise on the EU’s geopolitical reach and interests in Africa.” European Foreign Affairs Review 16(4): 427-446. </br>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