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白皮书的价值被低估?

2012-09-03 作者: 刘岩川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中国国防白皮书的价值被低估?

□“政见”观察员 刘岩川

图片来源:新华网

</img>

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曾这样对比中美的国防策略:美国总是通过充分展示实力威慑对手,而中国则通过隐藏实力以及创造不确定因素实现抑制对手的目的。

虽然“兵者,诡道也”是中国军事战略思想的结晶,但外界对解放军透明度的质疑似乎已经产生了效果。自从1998年来,中国相继发表了七部国防白皮书。其篇幅越来越长,内容愈趋丰富,媒体关注度也持续走高。在美国国防部等外部观察者眼中,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不过是广告一般的泛泛之谈。然而,在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张健博士的眼里,中国国防白皮书的价值远远高于多数外界评估。

张健近期在《当代中国》杂志撰文指出,中国国防白皮书虽然还没在军队结构、防务开支走势、武器装备等方面达到西方所期望的透明度,但它足够体现中国目前的国防思想。在西方,国防白皮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防务政策的制定。在中国,国防白皮书的发布则由国防部外事办公室操作。这一安排体现了国防白皮书的核心目的之一:对外宣传。

张健认为,对外宣传是表象,中国越来越重视国防白皮书的深层原因是对战争的全新认识。在战略制定者眼中,战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兵戎相见,而是军事、外交、政治、经济和舆论的结合体。其中,舆论已经成为国防概念中的战场之一。多次参与执笔白皮书的军事科学院专家陈舟称,白皮书的发布有助于提高解放军的国际形象、有力回击中国威胁论者。例如,1998年出版的第一份国防白皮书只有24000字,而“合作”一词出现了48次。同时,该版白皮书也着重向外界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突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观点。

和平也并不是白皮书的唯一主题。张健发现,中国国防白皮书对台湾问题措辞严厉,多次表示不惜代价维护领土完整。斩钉截铁的话锋旨在威慑企图介入台海问题的外部势力。

近年来,国防白皮书也成为国防部门与国内民众间的沟通工具。出于对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考虑,爱国主义和国防知识已经成为明文规定的教育内容,而国防白皮书则是此类教育的最好读物。网络中涌现出的越来越多的军迷,也使国防部门希望加强与公众的交流。

与此同时,因为国防白皮书肩负着对海内外宣传的任务,撰写者也秉持着“如履薄冰”的心态开展自己的工作。据张健判断,从搜集资料到完成写作,撰写者们往往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而且必须准确理解国防要员的每一次谈话和每一份相关文件。因此,即使国防白皮书本身并未增加中国的军事透明度,它也代表了中国国防界最权威的观点。

在撰写白皮书的过程中,另一个难题是如何把握尺度。张健强调,在中国的国防思想中,只有互信的盟友之间才有透明度可言。而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过分公开自己的实力无异于自毁长城。

虽然不能实现深度的透明,国防白皮书的内容也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态势。1998年的白皮书只有寥寥五个篇章,其中透着彼时中国对国际安全形势的乐观判断。然而,在此后的六份白皮书中,中国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判断愈趋悲观。2000年的白皮书着重强调了台湾问题的紧迫性。2004年的白皮书将国防定义为中国发展的保障。2006年的白皮书加入了关于人民武装警察的内容,凸显中国对内部稳定的顾虑。2008年,白皮书提到的安全隐患不再局限于战争,而包括了“危机”这一容量广阔的概念。到了2010年,白皮书的撰写者直接指出,中国面临的威胁与挑战既复杂又多元化。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是迫于国际压力才开始频繁发表国防白皮书。张健的分析证实了中国并非被动地消化了国际惯例,而是主动利用它表达、争取自身的利益。同时,国防白皮书主要体现的并非透明度的提升,而是中国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新认识。无论是对海外势力还是对内部公众,兵者,依然诡道。

【参考文献】
Jian Zhang (2012): China’s Defense White Papers: a critical apprais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1:77, 881-898 </br>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