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如何塑造中国的社会记忆?
博客如何塑造中国的社会记忆?
#中国大陆 #互联网 #博客 #社会 #记忆
(本文已刊发于2012年10月18日出刊的《 青年参考 》)
□“政见”观察员 方可成
博客赋予了普通人在公共平台发表言论的能力。在博主们的写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历史事件的讲述,他们讲述的故事构成了社会记忆(social memory)的重要部分。究竟是哪些人在利用博客讲述?这些博客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如何塑造着中国的社会记忆?
上海交通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张俊华 在2012年6月出刊的《历史社会学杂志》(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张俊华在新浪、搜狐、网易三大网站选取了200位博客作者的800篇博文。这些博文都讲述了一些故事,具备完整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且都跟中国人的政治与社会生活有关——那些关于肥皂剧的讨论自然就不会被纳入研究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符合这些条件的博客作者在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都与主流互联网用户相距甚远。CNNIC的互联网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民以10-29岁的年轻人为主,但讲述故事的博客作者年龄普遍在36岁以上(占67.5%);性别方面,中国网民男女比例相差不大,但讲述故事的博客作者大多数是男性;职业方面,中国网民中最多的是学生(占28.6%)、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17.2%),但这些博客作者的职业主要是媒体工作者(占35%)和学术研究者(占34.5%)。
这些博客作者们最喜欢讲述哪个年代的故事?答案是2003年至今的这段时间。张俊华认为,这说明博主们更关心新近发生的事情。不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毛时代(1949-1977)是第二受关注的年代。
既然选取的是与政治社会生活相关的博文,那么这些文章如何讲述“敏感话题”自然是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根据张俊华的分类和统计,他发现博主们最喜欢涉及的“敏感领域”包括:中共党史(占62%)、国际事务(21%)、港澳台事务(16%)。党史之所以如此热门,是因为这方面的非官方讲述变得越来越多,尤其是党内高级领导及其亲属的回忆文章大量出现。
不过,总体来看,涉足敏感话题的博文并不多——只有149篇。其中,50篇与文化大革命有关,31篇与毛泽东有关,没有更过线的话题。有意思的是,18-25岁的年轻人很少触及敏感话题,反倒是36-45岁的中年人们更喜欢讲述这方面的故事。
张俊华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博主们采取怎样的态度?他将态度分为三类:完全认同官方叙述的,保持中立的,以及批判的。统计结果发现:只有14%的博主对官方叙述的史实持有明确的批判态度。相反,有47%的博主认同主流叙述,39%的博主保持中立。
从职业分类来看,媒体工作者、经济界人士以及其他白领们更倾向于采取批判态度;而学者、公务员和企业经理则一般选择认同官方叙事,或者保持中立。从年龄来看,45岁以上的博主更倾向于批判,而年轻人则很少选择批判。张俊华认为,这是因为年轻一代见证了中国的经济腾飞,而没有经历过那些负面的事件。
总体来看,张俊华认为官方对待社会记忆的相关政策很有成效。中国的博主们很少挑战官方叙事。不过,他在研究中没有选取“墙外”的网站进行分析,或许是一种缺憾。
【参考文献】
ZHANG, J. (2012), China’s Social Memory in a Digitalized World-Assessing the Country’s Narratives in Blogs. 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25: 275–297. doi: 10.1111/j.1467-6443.2012.01431.x </br>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