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专题】大选年的中美关系:高调对立,低调合作
【中美专题】大选年的中美关系:高调对立,低调合作
#中国 #中美关系 #国际关系 #外交 #美国
【按:11月6日是2012年美国大选投票日。大洋彼岸的权力更迭,不仅是一场值得“围观”的大戏,更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今天开始,“政见”团队将连续刊出一组与美国大选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都是从美国大选出发,但落脚点都在此岸的中国。】
(本文发表于2012年10月24日出版的《 青年参考 》)
□“政见”观察员 陶郁
距离美国大选已经不到一周,奥巴马和罗姆尼之间的角力即将见分晓。最近几周,不仅正副总统候选人在直播镜头前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激辩,他们各自的支持团队也在从报纸到网络的各种传媒阵地上拼得刺刀见红。中美关系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自然成为此次美国大选论战的重要内容。而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最近发布针对两家中国通讯企业“可能对美国带来安全威胁”的调查结果,也让一些中国企业和民众对两国关系的前景感到迷茫。
在此背景下,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于10月初组织了中美两国四位颇具影响的国际关系专家齐聚华盛顿,围绕“美国下任总统应该如何对待中国”展开激烈讨论,可谓恰逢其时。而BBC不仅派出了主持人,还把讨论中涌现出的精彩观点通过电波传递给了全球听众,更突显出中美关系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所受关注的程度。
中美经贸关系与两国人民的工作生活直接相关,在这个两国都将产生下一届领导人的关键时刻,自然最能引起关注,四位专家正是从此处展开了对话。
无论在竞选广告还是电视辩论中,奥巴马阵营和罗姆尼阵营都将对方描绘为帮助中国“偷走”美国就业机会的罪魁祸首,又都试图将自己打造成美国人民在未来的保护神。但是,在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 易明 (Elizabeth Economy)看来,美国总统候选人在这个问题上放出的狠话,不过是要在投票前摆出能够吸引选民的夸张姿势,与白宫在未来的实际政策关系不大;相反,由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无论下一任美国总统究竟是谁,他都将不得不选择与中国保持合作。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阎学通 更特别指出,一些原本属于美国的工作随着产业变迁转向了世界各地,而美国却单单就此指责中国,不仅荒谬,更可能损害双方关系。前美国驻华公使、尼克松中国之行的首席美方翻译 傅立民 (Chas. W. Freeman, Jr.)认为,美国经济困境的根源不在中国,而在于其国内的投资与管制,他呼吁美国人在心理上接受本国领先地位受到挑战的事实。前美国驻华大使、基辛格中美研究所主任 芮效俭 (J. Stapleton Roy)则直言,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美国出口,从而最终有利于美国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
虽然专家们一致认为中美经济合作具有无可忽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他们对于美国的“重返亚洲”政策却有着不同的解读。
易明认为,这一政策并不仅仅针对中国,因为亚洲存在许多足以引起美国重视的力量;但她也承认,在不能肯定中国外交政策变化方向的情况下,美国对东海和南海的局势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而阎学通则指出:亚洲已取代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因此美国所做出的战略转向可以理解;但美国强调所谓“战略平衡”,显然是针对中国的,因为目前只有中国真正具备挑战美国的潜力。他进一步指出,从历史经验来看,美国在大选年一般会对中国采取较为强硬的政策,而中国在领导人换届期间则一般对邻国较为温和。
芮效俭反对将“遏制中国”作为美国的战略目标。他认为:中国有权保卫自己的领土主权,而白宫则应搞清能够保护美国核心利益的军备水平,防止中美之间出现两败俱伤的军备竞赛。傅立民认为,美国应当采用经济而非军事手段回应中国的崛起,因为如果离开中国的合作,当今世界上的许多问题都将无法解决。
在专家们看来,中美关系在未来应该将会何方?
傅立民指出,不应用冷战思维看待中美关系发展的前景,虽然中国和美国在国际事务的领导权问题上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分歧,但两国不会像当年的美国和苏联那样在全球范围内走向对抗,而北京和华盛顿则应该加强合作。芮效俭也认为,朝鲜、伊朗和叙利亚等困扰国际局势的问题都需要中美两国合作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仅有中美两国能够影响国际格局;中美合作并不意味着美国对中国妥协,而需要两国共同努力以寻求满足双方利益的问题解决机制。
然而,在易明看来,中美关系远非牢固,也未必会因两国互动的增强而变得更具合作性。她直言不讳地指出,中美双边关系并未坚强到足以应对全球挑战的程度,而两国应考虑以自己能够接受的方式为应对这些挑战而分头努力。
与此不同的是,阎学通认为,中美合作不仅可能,而且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他眼中,中美两国都是高度理性的,它们明白全球化已将彼此利益绑定在一起;因此,出于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考虑,两国不仅不会走向战争,反而必然会在经济领域加强合作。
可见,在深谙国际关系内涵的专家们看来,虽然中美关系最近似乎遇到了重重阻力,但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更可能是偶然性冲击而非结构性变革。换句话说,从长期来看,中美关系出现剧烈恶化的可能性不大,或许在两国分别完成权力交接之后,弥漫在双边关系领域的火药味儿就会渐渐消散。但是,在经济危机恶果持续发酵的情况下,中美民众看待太平洋彼岸另一个大国的态度,也绝对不能被忽视;毕竟,任何外交政策的制定者都无法完全回避来自本国民众的诉求。
【参考文献】
“What Should the Next American President Do About China?” Carnegie-Tsinghua Center for Global Policy. http://carnegietsinghua.org/events/?fa=3789 </br>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