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民在马达加斯加:处境日益尴尬
中国移民在马达加斯加:处境日益尴尬
#美国,外交,中非关系,马达加斯加
□“政见”观察员 宿亮 周航
近年来,中国在发展中非关系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少尴尬。随着交流的增多,一些非洲国家民众产生抵触中国的情绪,对外交推进造成障碍。要深入分析现存问题,需要纵向深入的了解,以及具备广度的大众调查。
美国西密歇根州大学地理系的学者 Gregory Veeck 和 Sokhna H.A. Diop 以马达加斯加为例对此进行了分析。这个因好莱坞电影广为人知的非洲岛国,在大约150年前就有了第一批中国移民。
学者们认为,马达加斯加民众对中国存在不满乃至排华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被马国政府用以转移民众对其治理能力缺失和作为不当的注意。由于缺乏针对性研究,民众的情绪会危及中马关系发展。
眼下,在马华人大约3到6万人,其移民历史悠长而复杂。从代际上看,在马华人移民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在马达加斯加的早期中国移民可以视作中国移民非洲的“标本”。第一批中国移民在150年前出现在这个印度洋岛国之上,填补了“后英法移民时代”的劳动力空缺。早期移民虽然数量有限,但是与当地较好地融合。中文教育、中餐文化以及华人数量都逐步增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经济增长和对非投资增加的大潮中,新一代中国移民“登岛”。新移民也具备那一时期中国海外移民的标准特征,大量聚居中国城,与本土文化交流不多。
中马两国的双边政治关系与中非其它双边关系类似,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破冰”。中国当时开始在医疗和基建领域援助马达加斯加,并在2003年一举取代法国成为马国第一贸易伙伴。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4亿欧元,是美国和马国双边贸易的2倍,欧盟27国与马国双边贸易的一半。
然而,随经济热络、新一代移民增多伴生的却是民众间的不睦。
研究者走访马国首都塔那那利佛中国人开办的商业中心,从六名中国商人那里发现,他们对马国人总体持正面的看法,认为马国空气好、食品健康、本地风俗友善。不过,中国人并不满意本地人的工作态度与能力,对雇佣本地人“不乐观”。当地政局不稳也让这些中国商人“挠头”。
“硬币总有两面。”马国媒体和网络文章对中国政府、中国人也表达了较大程度的不满和失望。当地人担心中国政府影响马国政治、担心中国人滥用当地资源。他们指认中国商人不尊重当地文化、恶劣对待本土雇员。很多人担心中国垄断当地的零售业并倾销劣质产品。对中国的好评并不多见。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在整个非洲并不鲜见。中国政府的某些援助方式、商人的经营模式引发非洲人不满,乃至排华的情况时有发生。地缘相隔万里,风土习俗差别迥异,这些冲突一方面具有不可避免性,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政府、以马国为代表的非洲国家政府干预不足有很大关系。
研究者注意到,实际上,在马国定居数十年以上的华人往往与本地人融合良好,并对当地做出不小的贡献。但随着新一代移民和资本输入,他们的处境也日渐尴尬。这种境况不免影响双边政治。
学者建议,中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其企业和公民在非洲从事不法活动的处罚力度,推进双边的公平贸易,增加援助和增强双边的文化和人文交流。如此这般,也许可以缓解中国在非洲遭遇 “新殖民主义”的指摘。
【参考文献】
Gregory Veeck and Sokhna H.A. Diop (2012). Chinese Engagement with Africa: the Case of Madagascar.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53(3), pp 400–418. </br>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