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华安澜:中国问题的现实主义研究者
【逝者】华安澜:中国问题的现实主义研究者
#学者 #美国 #逝者
按:刚刚过去的2012年,有3位重要的中国研究学者告别了人世,他们的离开是学界的重大损失。“政见”团队特推出“逝者”专题,梳理他们的成就,评述他们的贡献,缅怀他们的风范。
□“政见”观察员 宿亮
2012年6月21日,饱受胰腺癌折磨的美国塔夫斯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副教授华安澜(Alan M. Wachman)离开人世。对于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而言,年仅53岁的华安澜离世是一项不幸的损失。
华安澜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本科学习的是艺术学,随后就读政府管理学专业,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同时,他还在塔夫斯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获得法律外交学(M.A.L.D.)硕士学位。
在塔夫斯大学执教期间,华安澜担任国际政治学副教授,讲授中国外交相关议题。作为一名重视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学者,华安澜在教学和著作论述中强调外交历史与当代国际安全的联系。在当代美国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研究普遍重视量化研究的今天,他坚持传统分析方法,以宏观历史大战略的眼光看待国际问题。其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述带有强烈的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研究风格。
来到塔夫斯大学之前,华安澜曾于1993 年至1995年出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南京大学联合组建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美方主任;1995年至1997年担任美国纽约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主席。其教育、工作经历与中国研究、亚洲研究紧密相关。
与同行相比,华安澜学术成果数量算不上多,但分量不低。华安澜在国际学术界发表的文章多关注亚洲和中国。同时,他还是学术期刊《亚洲政策》(Asia Policy)、《中国安全》(China Security)的编委会成员。华安澜曾经获得史密斯·理查德森基金会、蒋经国基金会、东西方研究中心的资助,并有机会在哈佛费正清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接触一手资料,从事研究。
去世前,华安澜正在写作一本关于蒙古国家安全战略的著作,但没有机会完成这本书。他已出版的著作包括《为什么是台湾?中国领土完整的地缘战略理由》和1994年出版的早期研究成果——《台湾:国家意识与民主化》。
其中, 《为什么是台湾?中国领土完整的地缘战略理由》 一书是华安澜多年研究台湾问题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翘楚之作。
这本书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与其他对台湾问题就事论事的分析不同,本书的亮点在于其使用的方法论,把历史研究和战略研究相结合,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最台海问题作出现实主义的分析。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本完整的台湾问题教科书,遗憾的是,作者已经无法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
华安澜这本书的关键点十分明确:台湾问题之所以无法脱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全球和地区性问题存在,原因就在于 多方都希望介入中国周边海域谋求战略利益 ,引发战略性竞争。只要台湾岛还被中国潜在的竞争对手环伺,中国就不可能在台湾问题上放松神经。两岸统一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国力昌盛和提升国际形象力的必须。
在这一关键点之下,华安澜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什么中国政府不惜一战,不放弃武力手段。华安澜把分析的起点放在17世纪,中国自明清开始不断调整海防政策,对海洋的疏离最终导致失去重要的战略“桥头堡”台湾,这也成为中国备受列强凌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精神地图”的关键组成部分。但直到1942年以降,国共两党才真正重视台湾岛的地位和作用。
新中国成立头三十年,政府奉行的是“解放台湾”的政策,希望以武力完成祖国统一。从1979年中美建交开始,中国政府推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政策,并努力吸引台商,通过贸易促进两岸联系,缓和两岸关系。但1993年后,随着李登辉在“台独”道路上越走越远,以及民进党上台执政,两岸关系逐步紧张。华安澜认定,1995年李登辉访美是 “压迫两岸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之后中国不断提升军力,并释放外交和政治信号,全力阻止海峡对岸的台独企图。
在华安澜眼中,冷战后的中国是逐渐崛起和建设中的世界性强国,台湾则是这个强国在军事、贸易以及国家战略问题上不可获取的重要环节。对长期的经济、政治和安全而言,台湾的地缘位置和价值至关重要。
在《为什么是台湾?》一书中,华安澜大量援引了中国学者的研究,与传统台湾问题研究中这一领域资料的欠缺不同。也正是通过对中西方学者研究的比较分析,本书具备了其他研究者所不及的优势。美国《政治学季刊》谈及这本书时表示,在台湾问题的研究中,华安澜所作的研究是“最具说服力的”。
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华安澜经常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他于2008年至2009年期间加入“东亚和平、治理和发展”项目,在北京、首尔和东京多处学术机构讲学。学术研究生涯中,华安澜还曾经在南京、台北、台中等地长期居住,进行实地教学和调研。
与其他美国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类似,华安澜常常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2007年台湾当局“正名”闹剧、2010年海峡两岸签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期间,华安澜的相关评论和分析都受到了媒体和美国政策制定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在美国,学者往往不局限于自己的领域,比如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就是写小说的一把好手,而华安澜在艺术领域的造诣也在学界和朋友圈中“小有名气”。去世后,华安澜的家人根据遗嘱,在他任职的弗莱彻学院设立了纪念基金,资助致力于在国际非盈利组织中工作的学生。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