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好读书”——2012私人阅读书单(3)
“政好读书”——2012私人阅读书单(3)
#图书
13、《囚室之春》
作者:施明德
寶瓶文化
2006年9月 </br> </br>
推荐人:许知远 (作家,媒体人)
台湾民主运动主要人物施明德一生中坐牢超过25年,其中有13年的时间囚禁独居房。监狱是一个以空间换时间的地方,怎样面对空间的急剧缩小?这种特殊的环境能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很多问题。
14、《只是孩子》
作者: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0月 </br> </br>
推荐人:绿茶 (书评人)
帕蒂·史密斯是我最喜欢的摇滚女歌手之一。这本书是她的自传,记录了她从懵懂的少年时代开始在纽约闯荡的经历。在那里,她与同是懵懂少年的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相识并展开一段恋情。后来,帕蒂•史密斯成为“朋克教母”,罗伯特则成为著名的前卫摄影师。
书中不仅记录了个人故事,也反映了70年代纽约的摇滚文化、地下文化。 这本书曾获得2010年美国最高图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
15、《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世界中心的贫民窟)》
作者:麦高登(Gordon Mathew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年6月 </br> </br>
推荐人:李大岩 (“政见”团队成员,Sarah Lawrence College 13级)
时代杂志在2007年将香港重庆大厦评选为“亚洲最能体现全球一体化”的例子。本书作者以自身人类学的专业背景知识配合长期的田野调查,对香港低端全球化典型地带重庆大厦做了详尽剖析。
作者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为了不同目的来到重庆大厦后,面对的文化冲击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从非洲商人到东南亚餐饮业者,再到政治庇护寻求者,重庆大厦里少数族裔间的互动、心态和梦想在作者的描述下十分饱满。除了展现重庆大厦里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和冲击,该书亦为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背景下无国界移民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思路。
16、《The Uyghurs》
作者: Gardner Boving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0年8月
推荐人:励轩 (“政见”团队成员,印第安纳大学中欧亚研究系博士生)
Bovingdon教授本人精通汉、维、哈三语,从90年代跟随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教授读博时就已开始研究新疆,该书是他的第一本专著。
Bovingdon教授认为,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维吾尔民族主义者都利用历史来为现在的政治诉求服务。官方编写历史的时候,努力证明汉人很早就已定居新疆,从而暗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一部分;维吾尔民族主义者则在历史书中声称维吾尔人定居新疆六千年,以暗示新疆是维吾尔人的。Bovingdon还认为造成新疆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在于名不副实的自治,维吾尔人在这一制度下实际上处于他治(heteronomy)状态。此外,Bovingdon还提出,境外流亡维人组织势力较弱,且只有极少部分人认可暴力,他们也难以进入新疆发动恐怖袭击。
如果要全面了解新疆存在的问题,此书值得一读。
17、《Mao’s Invisible Hand(毛看不见的手)》
编者:韩博天(Sebastian Heilmann),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1年
推荐人:陶郁 (“政见”团队成员,牛津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
在连“告别革命”都已不再会被认为是一种新思潮的今天,革命似乎早就固化成为了国人头脑里一桢发黄褪色的陈年旧画。但是,韩博天、裴宜理和他们的七位同事却极富洞见地指出:革命遗产依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当下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的方方面面。
无论曾经习惯使用“激扬”还是“血腥”来形容革命,无论曾经偏好选取“进步”还是“破坏”去标记革命,跟着这些社会科学研究者重新审视几十年前的那段历史,你都不得不承认:党在革命年代所形成的许多政策风格,原来一直在你我身边从未走远。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被化用作销售美食手册的广告词,当你死我活的残酷厮杀被凭着想象改编成荧幕上缠绵悱恻的爱恨情仇,在这个盛行解构革命的年代里反潮流地认真思考革命,或许不仅是茶余饭后的一大快事,也是认识现在和预见未来的一条途径。
(待续)
各位亲爱的“政见”读者: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里,你们读到了哪些社会科学类的好书?这里是我们提供的一份书单,汇总大家的阅读经验。
“政见”团队成员将晒出他们的年度最佳,学界业界的老师们也将给出他们心目中最佳图书的推荐语,我们同时接受读者们的投稿,请您将书目信息和推荐语发送至我们的邮箱 ,或以微博私信形式发送给 @政见CNPolitics 即可。期待您的参与! </img>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