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交流未令台湾民众更亲近大陆

2013-02-01 作者: 马军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两岸交流未令台湾民众更亲近大陆

□“政见”观察员 马军
台湾海峡

两岸自1949年以来,经历了军事对立剑拔弩张的“相互否认”时期,至1990年代渐渐走向了“互不否认”的阶段,并逐步演变出现了“政治疏离、经济融合”的基本结构。如果说李登辉、陈水扁时期的两岸关系还是以“对抗”为主,那么大陆胡锦涛主政、台湾马英九执政后,两岸关系明显活络。大陆改变了昔日“文攻武吓”的对台政策,采取了“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的思路制定对台政策,而马英九自2008年上任以来,则秉持“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不统不独不武”“维持现状”等前提,全面开启两岸交流,两岸经贸关系愈趋密切。

根据欧洲统合经验和一般统合理论的解释,经济部门的合作会全面扩溢到政治部门,进而促使政治联系更为紧密。然而,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的调查却显示:自1992年至2012年,台湾民众的台湾认同一直呈现上升趋势。1992年至2008年间台湾民众的台湾认同上升是因为李、扁政府大力推动台湾“本土化”政策所致;值得注意的是,马英九政府上台之后,在两岸社会、经贸、文化交流开始融冰的背景下,台湾民众台湾认同的比例反而上升得更加迅速。

换言之,2008年之后,两岸关系改善所带来的巨大利多,不仅没有让台湾民众对“台湾人认同”议题产生“疏离”态度,反而促使其加速上扬。对于这一问题, 政治大学的陈陆辉、陈映男及王信贤 三位学者撰文进行了分析。

三位学者的研究显示,约有50%的台湾民众认为两岸交流对台湾整体经济情况并没有太大影响,而认为两岸交流使台湾经济变差和变好的民众各占25%。在个人经济状况方面,约有七至八成的民众认为两岸交流对个人经济情况没有影响,认为自身经济状况因两岸交流而变好的只占10%不到,认为状况变差的则有约20%。

在将台湾民众“整体利益”“自评利益”与“台湾认同”交叉分析后,学者们得知:认为两岸交流对台湾整体经济发展有利的民众,有将近七成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或者“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而认为两岸交流使台湾整体经济变差的民众,则有八成五认为自己是“台湾人”。同样,认为两岸交流使自身经济状况变好的民众,有77%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或者“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而认为两岸经济交流使自身经济状况变差的民众,有80%左右认为自己是“台湾人”。

如若加上传统因素及省籍、政党认同等因素的影响,作者认为,2008年以来的整体趋势显示: 台湾民众的“台湾人认同”,主要受到省籍、政党认同、统独立场以及经贸交流对台湾政治利益及个人利益的评价等因素的影响。理性的诱因虽然一定程度上开始影响台湾的民众认同,但是台湾长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力量,对于台湾民众的政治偏好,影响更为重要。

总体来看,两岸的和平互动与密切交流的开展,以及大陆对台持续的让利,仍无法显著改变台湾民众对大陆的疏离态度,许多的民众并不认为台湾及个人会在两岸经贸交流中获利,反而会被大陆积极推动的两岸政策引起不安与焦虑。物质利益对台湾民众认同的影响,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

【参考文献】

陈陆辉、陈映男、王信贤,2012,<经济利益与符号态度:解析台湾认同的动力>,《东吴政治学报》,30(3):1-50。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