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价的威权主义:政权维稳的微观机制
议价的威权主义:政权维稳的微观机制
#中国 #威权主义 #社会 #维稳 #美国
中国政府是如何获得稳固的执政基础和合法性的?这一直是西方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当今中国社会的市场经济成分愈发明显,但在政治体制上中国却并未走上西方民主制的道路,这一看似悖论的事实进一步加强了相关研究的意义。
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看,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解释:政府是如何完成对社会的渗透、如何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之中实现其权力的。尤为重要的是,基层政府如何化解那些可能为政权稳定性带来巨大威胁的公众不满和群体性事件。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系教授
李静君
和中国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张永宏
近期在《
美国社会学杂志
》上发表研究,具体阐释了这一过程的微观机制。在北京和深圳两地,研究者的民族志田野工作历时四年,用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式接触了大量基层政府官员和群体性事件发起民众,最终总结出基层政府维稳的三大机制:抗争行为后的讨价还价,制度化程序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吸纳,以及恩庇侍从主义。
“抗争行为后的讨价还价”是基层政府维稳的核心机制。用金钱或其他物质好处平息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了基层政府最常见同时也是最有效的维稳行为。这一行为不仅适用于那些以物质性、经济性诉求为直接目的的群体性事件,也被大量用于回应政治诉求、文化诉求或社会公义诉求。换句话说,任何问题到了最后,都被基层政府变成了“钱”的问题。
在基层政府官员与抗议民众讨价还价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物质好处换取了民众的服从,从而避免了更大的政治危机。民众通过发起群体性事件或制造“社会不稳定”,为自身赢得了争取物质好处的筹码。在这样一种近似于买卖的交换关系中,政府与民众各取所需,从而形成了一种非零和博弈。
对基层政府官员来说,讨价还价过程是一项具有高度技术含量的工作,其具体环节包括:1)用情感交流化解抗争民众的激动情绪;2)将抗争民众纳入谈判轨道,将其分化并各个击破;3)让抗争民众意识到何种诉求是“现实的”(无关乎何种诉求是“法定的”);4)辅以一定的武力威胁;5)达成双赢交易。不过,这一机制具有长期的负面效应,民众虽因暂时得到物质好处而偃旗息鼓,但并无心悦诚服地信任或认可政府,使得政府权威长期受损。
“制度化程序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吸纳”是基层政府维稳的一种辅助机制。基层政府官员鼓励民众通过现有政治制度已经明确许可并规范的渠道,如信访、劳动仲裁、行政复议、诉讼、调解、选举,来实现自己的诉求。这些制度化程序往往环节繁琐、耗时甚长,能够消耗当事民众的时间和精力,打击其斗志,最终起到“去动员化”的效果。同时,制度化程序化有形的社会不满表现(如群体性事件)为无形,避免社会不满情绪被进一步引爆。
从根本上看,制度化程序解决政府和民众之间纠纷的核心机制依然是讨价还价,不过这种讨价还价以更加隐性、间接的方式进行。对民众来说,制度化程序相对于非制度化手段的优势在于其合法性和安全性。不过,当事民众只有在明确感知到“他们的诉求很可能在制度化程序中被满足”时,才会在制度化程序的框架内活动。一旦这种感知减弱,当事民众便很可能破局而出,转向更加直接的与政府讨价还价的渠道。
“恩庇侍从主义”是基层政府维稳的另一种辅助机制。这个概念原指在集权体制下,政府享有对民众生活的高度控制权以及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因此民众会自觉自愿地效忠政府,以换取政府提供的各种物质性或非物质性好处。但在今天的中国,民众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依赖于政府提供基本生计,在这种情况下,“恩庇侍从主义”的有效性只局限于几类对政府仍有较高依赖度的人群:公务员、党员、已退休的老人,以及(令人惊讶的是)过往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这几类人群往往在抗争事件爆发时担任“救火队员”,而在平时担任反映社情民意的“线人”。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群体对政府的效忠已经没有意识形态色彩,基本全部依赖于政府提供物质性好处,本质还是一种交换甚至买卖关系。
总而言之,“花钱买平安”是当今基层政府维护执政基础的主要模式。政府用经济利益将敏感的政治问题“去政治化”,并将绝大多数政治诉求、文化诉求、社会公义诉求转变为经济诉求。在政府与民众的讨价还价之中,政府实际上是用金钱换取了民众对政府权威的服从和对自身权利的让渡。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变成了一种市场关系,政府的权威和公民的权利成为了一种可被交易的商品。这一发现也再次证明,市场经济逻辑和威权主义治理逻辑并非不相容。在中国,两者互相渗透,形成了“议价的威权主义”。
但这一模式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危机。首先,“花钱买平安”必然以政府雄厚的财政实力为基础,一旦因为某些原因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停滞,此模式便不可持续。其次,基层政府虽然用金钱换来了暂时的平安,但作为社会不稳定根源的政治、社会问题并未解决,且很可能在未来酿成更大的危机。在宏观层面上看,“议价的威权主义”面临的危机,实际就是赵鼎新老师所言“绩效合法性”所面临的危机。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执政智慧。
备注:此篇研究速览的成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观察员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沈原教授的讨论,在此深表感谢。本篇研究速览的文本内容由观察员一人负责。
【参考文献】
Lee, C. & Zhang, Y. (2013) The Power of Instability: Unraveling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Bargained Authoritarianism 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118, No. 6 (May 2013), pp. 1475-1508.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