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正走向恶化?

2013-07-19 作者: 宿亮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中俄关系:正走向恶化?

(本文已刊发于7月17日出刊的《青年参考》)

3130662403_9e088c34d0
中国与俄罗斯是亚欧大陆东端两个最大的国家。由于历史、地缘等原因,中俄关系是西方国家长久以来关注和分析的焦点,两国每一次合作或对抗都牵动西方国家的神经。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 马塞尔·德哈斯(Marcel de Haas) 认为,尽管中俄近年来合作“调门”不低,但隐藏着潜在的矛盾,双边关系有走向恶化的可能。 </br>

中国与俄罗斯从帝国时代、到社会主义阵营再到如今的战略伙伴关系,一直呈现合作与对抗并存的态势,从未改变。

苏联解体后,中俄双边关系发展迅速。中俄之间的边界问题谈判从1991年开始到2008年最终划定4300公里边界线。中国一度是俄罗斯武器的最忠实“客户”。就石油和天然气而言,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俄罗斯。这种合作态势显示:中俄关系在最初是倾向于俄罗斯一方的,换句话说,俄方引领中俄合作。

不过,随着情况不断变化,特别是最近十年来中国综合实力在不少方面远远超过俄罗斯,双边合作的性质与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德哈斯认为,武器贸易与能源是中俄合作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对中国武器出口增加。俄罗斯需要出口武器技术获取外汇,中国进口俄罗斯武器则能够在军事、民用技术领域获得较好发展。2001年至2006年是俄罗斯与中国武器贸易维持较好的时期。不过,从2006年开始,这一贸易开始持续走下坡路,原因在于:一方面,俄罗斯意识到,如果中俄关系恶化,这些武器可能反过来威胁俄罗斯;另一方面,中国在这些俄罗斯武器基础上很容易发展出自己的防务工业,最后就不再需要俄罗斯。

这种变化在数据上得到明显体现:俄罗斯武器出口在其总出口额中所占比例从18%降到10%。

在能源合作领域,虽然中俄之间有很好的合作历史,但中国方面事实上一直在寻找可以替代俄罗斯的能源供应方。2008年开始,中俄之间频频就能源价格问题出现分歧,连年谈判,直接影响包括阿尔泰天然气管道在内的多项能源项目的推进。

在武器贸易、能源等传统领域之外,中俄在其他不少方面也存在问题。

外交领域,中俄在台湾问题、车臣问题和反弹道导弹系统上立场一致,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控制国际政治的尝试。不过,双方利益并不完全一致。2008年,中国处于国内政治考量,没有支持格鲁吉亚南奥塞梯、阿布哈兹等地区的民族自决要求就是中俄在外交领域分歧的一个案例。
地缘政治领域,俄罗斯时常警告西方不要把“触手”伸向“莫斯科的后院”,即中亚地区,但如今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也开始引发俄罗斯方面紧张。一些俄罗斯政客认为,中国正尝试成为新的中亚地区“帝国”,疏远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之间的关系。 </br>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的影响力逐步增强。中国在俄远东一些省份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是联邦政府投资的3倍之多。为此,俄罗斯已经持续多年加强在远东的投资,试图阻止俄罗斯人口在这一地区比例不断下降的趋势,避免中国在经济和人口比例上“接管”这一地区,担心远东地区“中国化”。

在国际合作领域,俄罗斯不断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让不少分析师担心这是与中国争夺影响力的前兆。而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中,两国的主张持续对立,俄罗斯希望加强这些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而中国则强调这些组织在经济领域的作用,这可能是中俄今后冲突的另一矛盾触发点。

德哈斯认为,中俄之间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外交政策文本和表态中,缺乏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尽管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但俄罗斯也只不过是中国第14大买家。出于国家利益,双方也没有进一步紧密关系的意愿。中国的人口是俄罗斯的将近10倍,经济总量在2010年时是俄罗斯的4倍。在军事领域,俄罗斯也只有在核武器一项上超越中国。这些变化对两国关系的发展都产生着微妙的影响。

在这名荷兰学者看来,俄罗斯强调中俄关系的实际初衷是深化俄罗斯的全球影响力,双方紧密战略合作关系可能维持时间不会太长。中俄之间的合作主要是建立在反对西方国家的立场之上,不是真正的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合作。双方之间不存在真正有效的经济联系,传统的武器和能源贸易也正在削弱。综合来看,中俄关系的整体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参考文献】
Marcel de Haas, Russian-Chinese Security Relations: Moscow’s Threat from the East? Reports No.3, 2013, 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r>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