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消失后的中国
人口红利消失后的中国
时 间: 2013-08-02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王 丰
主持人: 张曙光
评议人: 徐滇庆 张 斌 田岛俊雄 熊必俊 马九杰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实录
张曙光:
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天则所双周学术论坛第482次,也是庆祝天则所成立二十周年系列讲座之一。我们有幸请到了王丰教授来做报告,王丰教授是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我们在博源基金会组织的会议上见过面,王教授在会上做了发言,请得很有意思,但是只有5分钟,内容有限。今天王教授讲的是《人口红利消失后的中国》,因为这个问题现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前30年的高增长恐怕人口红利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什么能够低成本地推进,恐怕同这个是问题是紧密相关的。现在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所以人口红利确实在逐渐地消失,这对中国到底有什么影响,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说今后的经济增长会怎么样,储蓄率会怎么样,劳动力的供给会怎么样,甚至社会发展会怎么样?日本现在也是老龄社会。所以我们今天就这个问题请王丰教授来做报告。
我们首先请王丰教授讲一个到一个半小时,然后我们今天有5位评议人,咱们可以展开讨论。滇庆多年前在这里做过储蓄率问题的报告,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我想可能是一个内容很丰富的会。
好,下面请王丰教授来做讲演。
王丰:
谢谢张老师,谢谢各位今天下午来参加这个活动!首先要祝贺天则经济研究所成立20周年。
向大家介绍一下,周雪莲是我们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我们中心与天则经济研究所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就是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天则是国内独立的,也是独树一帜的智库、研究机构;我们的研究中心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和清华大学联合办的这样一个中心,但是我们中心的宗旨和天则有很相似的地方,就是很注重独立、高质量、有影响力。清华大学还是给我们中心很多独立性的,还是很尊重的。所以我们有这样的相似性。
去年,在布鲁金斯学会执行主任在这边访问的时候,我们举行过一些活动,其中一个就是和国内不同方面的智库举行了一个讨论会,介绍了一下布鲁金斯学会的运作情况。我当时见到了张老师,但是没有机会接触。6月底博源基金会成立5周年的时候有一个学术会议,开场当天,两位很资深的经济学家就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做了发言,一位是林毅夫老师,还有一位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刘世锦先生。这两位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略有不同的看法。当时我是作为被邀请的讨论人之一,讲了几句,主要是讲一下人口红利的影响。张老师可能觉得这个事情还值得继续再谈,所以今天特意安排好过来与大家介绍一下。
我们中国有很多事情,大家知道,是嘴上讲的一套,实际做的是一套,往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实际上是最不重要的事情、最不关心的事情。人口就属于这其中之一,这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控制人口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这是过去30年来,到底是什么内容的国策来控制人口也不清楚,到底是就生一个孩子呢,还是要控制人口,用什么手段控制人口。我看今天的新闻又在报道,说是年底或明年年初会出台政策,可能会允许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妻生育两个孩子,所谓开放"单独"。这个事情讨论很长时间了,一直是在媒体的视野中,但实际上我们国家这方面的政策是严重滞后的,而且对基本情况非常不了解。还有其它一些例子,我在这里就不讲了。
人口问题是一个所谓的基本国策,但实际上到底人口情况怎么样?人口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在30年过程中有哪些变化?这些实际上是不清楚的。所以我想今天下午的报告就是以这个为开口。
我想用大概一半的时间来讲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三部分吧,第一部分我想讲一下研究方法,就是我们这里讲人口红利是什么方法,怎样定义。第二部分讲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第三部分讨论关于中国未来经济的走向,中国未来社会的变化,人口在中间可能会起哪些作用。这里面有些问题我们是比较清楚的,还有很多问题是不清楚,我想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可以讨论,把这个研究往前推。
开始我先举一个例子。李克强总理在新任总理以后曾讲过,中央也意识到中国人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年的人口普查已经核实了这一点。李克强总理就任后不久,讲到我们下一步中国的经济主要靠改革红利,但是他说我们劳动力还会一直增长,到2030年的时候,我们还有9亿劳动力。
我们看一下劳动力还有多少。如果按照现在的定义,就是用15岁到64岁定义,这是大家很习惯的60年代出来的对劳动力的定义,这主要是给发展中国家的定义。我们2012年在这个地方(图略),就是基本上到顶了。到2030年的时候,实际上还不止9亿,还有9.4亿。实际上就是说这个数字还不是完全准确,但是肯定是按照15岁到64岁来定义的。
现在的问题就是说,在中国现在的社会,尽管我们还有很多很早就退学工作的儿童青少年,但是中国整体来讲把15岁作为劳动力年龄下限显然应该是不合法的。另外,在农村不止64岁,但在城市里面退休年龄大大低于60岁。所以,如果按照20到59岁来统计的话,那么中国到2030年就不是还有9.4亿,而只有7.5亿,差2亿。一个国家的总理,在用一些数字的时候,当然是延续传统的说法,15到64岁,但是这个数字差别是巨大的。所以作为一个国家新上任的总理,在讲未来的人口的时候,偏差会大到1亿,在这里是2亿,所以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虽然说对人口问题很重视,实际上对基本的数字都不清楚,从国家总理开始。所以说对人口重视,实际上是不重视。如果重视的话,说是基本国策,实际上就是抱着过去老祖宗下的信条,不再做任何的动作。如果真正重视的话,应该对现有的情况进行一个更及时、准确的了解。所以我开头就想讲,我们一直讲对人口很重视,实际上不是很了解。
下面进入正题。近来我们讨论比较多的,就是讲到人口红利的消失。这里面我想做一些技术上的解释,前面会稍微有一点。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社会上有很多误解,就是把我们有很多人或者年轻人认为是人口红利的意思,所以就会有人讲,比如原任的国家计生委副主任、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也学过人口,他说,人口多,年轻人多,不是红利,是负债。我想很多人都这样想。我们改革初期之所以会有独生子女政策,就是认为人口多是一种负担,是一种负债,这不是人口红利。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为什么有道理?就是人口红利不是指的年轻人多就行。所以我们在计算人口红利的时候,无论从概念上还是计算上讲,都不能说人很多,人口结构比较年轻,我们就有人口红利。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在人类历史上,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在上个世纪的后半期,出现过一次历史性的人口转变,就是从原来的高生育率、高死亡率,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这样一种人口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就会出现两个事情,一个是人的期望寿命的延长,这是推动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的原因,而不是生育率。生育率没有上升,我们看一下这个统计表。
这是人的长寿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包括人力资本的投入、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人的知识的积累与人的健康、长寿都有很大的关系。除此之外,我们听得比较多的是,劳动力供给会产生一些变化,这里面当然有储蓄的作用。这就是说,当人们长寿的时候,他会考虑到积蓄,积蓄就会变成资本,促进劳动力生产率提高。所以,最广义地来讲,人口红利的范围是很多的。我们具体来讲,是指在人口转变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有一段时间,一批年轻人会进入到劳动力的年龄。这就是说,如果要和相应的条件结合的话,会产生经济增长的红利。这里面红利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下面我会讲这个条件是什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这里要强调一点,人口红利是不可以再重复的,就是我们指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红利。因为这方面大家把红利当成一个社会的时髦词了,所以会说这样一个红利,那样一个红利。但是人口红利是不可重复的,这就是一次性的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广义来讲,这是对一个人口转变过程的描述。在传统时期,所谓的工业化前时期,死亡率很高,人口增长率很低,这是人口增长率(图略),而且在不同的时期,死亡率会高于出生率,比如说有大的饥荒、大的瘟疫,但是从17世纪以后,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是如果研究健康,研究人类疾病史的话,这些大的波动,从这之后就开始消失了。这里面有人的基因进化的因素,也有社会公共卫生的因素。今天我们没有时间,就不讲了。
第二个阶段,在人口转变的过程中是以死亡率下降带领的。当出生率还没有下降的时候,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我们看到的人口非常快的增长。现在随着一段时间的滞后,出生率也开始下降,所以我们现在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又回到了低增长率的阶段,但是是一种不同的组合。像中国基本上已经进入到第四个阶段。人口红利就是在下降过程中会产生出来的一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所以我们不能讲人的期望寿命还会有100年增加一倍的可能性,出生率现在也非常低了,不可能再大幅度地下降。所以因为年龄结构造成的人口红利是不可能再重复的,对全世界来讲只有这一次。
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数字。这是联合国在2011年给出来的全世界人口增长率,从18世纪中期到现在,而且有对未来的预测。在80年代的时候,就是我们大家都很担心人口增加、人口爆炸的时候,全世界的人口增长率确实是非常高。在2%的年增长率的话,就意味着人口30多年就翻一番。我们现在是在这一点上,从全世界来看的话,历史这个弯已经拐过来了。而且下面是三个不同的预测,不管按照哪一个预测,人口增长率都会大幅下降。如果按照中间这个预测的话,人口增长率今天后会是在0.6%。中国现在人口增长就已经是在这一水平了。所以对中国来讲,再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出现人口的负增长。所以我们在70年代、80年代看到的人口爆炸是真的,但是它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段,这也是真的。我们现在看到这个情况已经变化了。
对于中国来讲,联合国的两次人口预测,在两年之内,就会有巨大的变化。上面是2008年联合国对中国人口增长的预测,下面是2010年的版本。这二者之间,增长的峰值差了将近1亿,而且峰值到来的时间也大不一样,就是说在2008年的时候,按照过去高生育率的假设下,中国的人口增长会达到15亿,而且峰值是在2030年以后。可是现在看来,联合国2010年修改后的预测是,中国人口峰值不会超过14亿,而且在2016年左右就会达到。联合国的预测为什么在两年之内做出这么大的变化?这里面是一个比较长的故事,但是主要是联合国接受了中国的人口学者根据中国近年来的人口数据分析,按照现在生育率的水平,所以这是一个主要的根源。我想,刚才两张图(略)都在讲,无论从全世界还是从中国来讲,人口增长的大船现在已经调头了,我想在座的各位可能了解得更多。
人口红利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意思?大家先来看一张图(略)——东亚地区生育率趋势,就是每对夫妇平均估计会生育几个孩子。下面是日本,上面是东亚的几个经济体和新加坡,现在基本上都是在1~1.5之间,就是一对夫妇平均期望生育的子女数已经在近年来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下基本上都到一个水平了。这对未来是会有很大影响的。
人口红利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比如蔡昉他们用回归的方法把年龄结构的变化放到里面,其他人也有其它的方法。在这里,我们用的是安德鲁•梅森在夏威夷大学经济学系,我们在一起做的计算。这里就是把人口红利看作对人均生产率提高的变化,或者我们讲对生活水平提高变化的对它的一个贡献。这个贡献实际上可以量化,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公式。我们看这里,就是如果把人均的产出看作总的消费人口,这里是总的劳动力人口,就是所谓的总的人口,总的人口就是消费人口;这是劳动生产率,就是每一个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能生产多少;这里是人员结构,就是说在整个的消费总人口中间,你的劳动力人口有多少。这是一个很基本的公式,把它算成增长率的话,带点的就是人均生活水平,就是人均收入的增长率等于两块,一块儿是劳动生产率,一块就是有效劳动力增长的速度和有效的消费者增长速度之差。前面这一块就是我们讲的人口的红利,就是人均的产出增长率分解成了两块。下面要做的就是计算这个部位,就是把劳动力和消费人口算出来。这里我们用的方法不是简单地用的人口,而是把不同年龄的人口和他的收入、消费水平加权。这里面有两方面,一方面就是人口年龄结构,这是宏观的,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这里说的是考虑到微观的,在个人水平上表现出来的消费水平的变化。
这是用的2007年调查的一个事例,就是看到人在不同年龄消费,平均人均消费水平,这是不同年龄的劳动收入水平。在不同的国家,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差不多的国家,这个生命周期是很典型的。
实际上算人口红利是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说你把每个年龄的人口(我们都有,过去有普查,前面有预测),每一年都有,同时我们假设在不同的年龄,你的消费是按照这个曲线周期来消费,加权以后就得出来有效消费者,不是一个人就顶一个人,不一样的;同样,把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收入的水平进行加权计算以后,得到了每一个年龄组有多少我们称之为有效劳动者,有效生产者,所以这是有效生产者和有效消费者。这个概念和一般的就把总人口和劳动力人口放在一起是不一样的。
这有什么不一样呢?第一,你说你的人口多,你说你有人,但是如果你没有收入,或者你没有就业,你哪来的人口红利?当我们用劳动收入来作为曲线的时候,把就业和收入都考虑进去了。所以就存在着不是说你人多就有人口红利,不是那么回事。这里面实际考虑到了收入和消费水平。
人口年龄结构,这是1982年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按照总人口数,不同年龄人口数,可以看到,当时这个曲线,这就是存活下来的年轻人,后面是生育率下降,前面是高死亡率,中间这一块,在80年代都是在十几岁年龄,这就可以理解在当时人口的控制的恐惧,感觉压力有这么大。这一部分人不仅要解决他的,这时候还是计划经济的尾期,在1982年的普查,文革后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当时不仅需要吃的,需要就学,紧接着就是就业,完了他们还要生孩子。所以回过头来讲,为什么中国在七十年代经历了大幅度的、根本性的生育率下降以后,为什么在1980年还要搞独生子女政策。当时大家非常担心的就是这一块怎么办。
到2000年,就是中国经济起飞最精彩的时候,大家可以看,这些人正好到了青壮年劳动力的年龄。实际上,在中国过去二、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中,特别是过去的十年,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市场、体制改革、外资、国内资本的投入,但是劳动力确实是一个好的结合,历史性的这样一个结合。但是这种鼓包不可能永远地持续下去。以前我们讲过人口转变是一个一次性的历史现象。这只是把三年的人口年龄结构拿了来,把每一年的都做出来,劳动收入和消费曲线加权以后,我们可以算出每一年的增长率,每一年的有效劳动者的增长率和有效消费者的增长率,这样就可以算到我们讲到的人口红利。这里是刚才简单地介绍的方法,进行计算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不同的变化曲线。
在2000年以前,就是第一段,有效生产者的数量年增长率大大高于消费者的增长速度。这两个速度之差,就是人口红利,就是说你可以把人均生活水平提高变化,分解成人口的因素和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在2000年之前,这两个差距是很大的。到2013年,这个增长率之间的差距是逐步缩小的。2013年,也就是今年,这两个增长率的水平相同。从今年之后,据此计算有效消费者的增长速度会快于有效生产者的增长速度。从文字的表达来讲,这一段时间是人口红利增加最快、贡献最大的阶段。这一段是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从今年以后,人口红利消失之后的中国,就是人口红利不再存在了。
下一个图基本是一样的内容。这边是年增长率,在2013年,就是今年,是零的,从这之后就会变成负的。
我要讲的是,这个计算不是今年做的,也不是去年做的。不是说今年正好经济下滑了,我们就做了这个。我想这可能是巧合,但是比巧合稍微要多一点。所以这个红线就是人口红利,这是什么意思呢?在2000年以前,人口红利对人均产出的贡献是在15%以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一段的年均变化率是1.3,世界银行给出的中国在1982年到2000年的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是8.4,1.3被8.4除差不多15%,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在2000年之前到1982年这一段,至少有15%是由于人口红利产生的。这与世界银行和其他经济学家用其它方法估算的方向一致,但是这是比较保守的,其他人说是占了25%,占了更多。但是我们这边就说是占了15%。其它两个阶段前面讲过,我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从图示上来看,如果看1982年到2050年的话,把中国和周围几个经济体进行比较,还有美国和法国,中国总的来讲是处于一个很有优势的地位,就是人口老化没有像台湾,尤其没有像日本那么厉害,而且人口红利发生比较晚。绝大部分优势是在1982年到2000年,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在这一段时间,台湾也还有一些人口红利,中国大陆人口红利非常多,日本已经出现负的,美国还是正的,法国也是负的。在目前,就是今年截止的这个时期,中国依然在这几个比较体里面是最好的。可是从明年开始,中国的情况比台湾、日本好不了很多。比美国和法国差很多。-0.45是什么意思?就是刚才那个公式,就是可以直接从经济增长率里面拿掉0.45。如果是10%的增长率的话,拿掉0.45%或者半个百分点,你还有9.5%,不是一个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和台湾或者韩国一样,只有2%、3%,那么拿掉半年百分点的话,这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这是一个对中国人口红利的计算,还有一个判断就是人口年龄使劳动力的变化带来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了。所以这是我讲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就是人口红利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讲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
下面我们要谈一下今天其实是主要的题目,就是人口红利消失后的中国,会有哪些影响。上一次在博源基金会讨论会的时候,张老师也在。林毅夫是很乐观的,他一直讲因为中国还会有20年的8%的增长率,这认为是一个后发优势。他这里面主要的依据是日本、台湾、韩国这些经济体在达到了美国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之后,都有将近20年的调整的经济增长。当时在讨论会的时候,他说他要把后面的机制讲一下,但是当时我们听了之后,我是没有听到他讲为什么除了后发优势,到底里面的机制是什么,他也没有详细讲。他只是讲了国际上的另一篇文章,是三位经济学家合作发表的,就是说高速发展的经济什么时候会减缓发展速度。林毅夫他们说是要达到13000美金的水平,这样来看,中国还有增长的潜力。
我们认为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预测有很多变量,在我看来,有两条很简单的曲线,一条就是说经济增长的速度要放缓,这里面影响尤其比较大的是政府收入会下降比较快。政府收入的增加速度在过去一、二十年就像我们讲的税收一样,当经济增长不是很快的时候,税收可能是按照一个比较低的比例同步增长,但是当经济增长很快的时候,多出来的那一块,税收也会不成比例地增加。中国过去十年好像就是这种情况,就是经济增长在10.5,税收年均增长17、18。今年大家也已经看到了,就是说两个,一个是经济增长10到7,政府就觉得到处收入紧张,同时大家看全国财政收入最低、最慢的地方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方。所以我觉得这条很难讲不会发生的。下面我们会讲为什么这样,人口在里面起了不小的作用。另外一条曲线也是要发生的,朝相反的方向,就是刚性需求的上升,这与人口老化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这两条曲线对中国来讲,我们不说是好事、坏事,不做价值判断,一个在中国达到现在这种收入水平之后,在经历这样的经济增长之后,在经过这样的人口变化之后,他是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种交叉,一个是往上走,一个是往下走。人口才华,支出要往上走。同时,政府的收入和经济增长速度要往下走。
为什么说高速经济增长不可持续?我当时希望林老师会讲得细致一点,但是他没有讲,但是我可以把三位经济学家的文章里面除了定量分析以外,他们讲了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在什么地方?
第一个就是投资效益。我想关于这一点,在国内做经济研究的人都已经看到了。可是我们知道,不仅中国是这样,在很多经济起飞发展的地方都是这样。开始当你的资本存量很少的时候,你对资本的投资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这是开始的投入。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很多资本的投入是用于折旧,维护原来的资本。这样,新增加的资本就不会有直接的投资效益。我想,在座的各位很多都是经济学家,这些都是常识。
第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要减速。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说当劳动力的转移是从农业到制造业的时候,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巨大。一个农民一年下来才能够产出那些粮食,卖那些粮食赚点钱,但是他现在去打工,一周的培训之后,被分配到生产线干活,他每天得到的工资就是他的劳动生产率,这与他当农民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随着从农业到制造业转型之后,在向服务转型的时候,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前面的是不可比的。这也是大量的经验证明的。所以劳动生产率要减速。
所以,这两个是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最主要来源。同时,在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整个社会需要更多的社会福利和公共开支,这是和你的收入水平相应的。当把社会福利和公共开支增大的时候,会减少对生产性投资的投入。这几个道理,那天林老师没有讲,但是我认为可能是经济学常识,就像地球引力一样,中国能不能离开经济学家都认为的经济发展的固有引力。所以,高增长是很难持续的,当然能有4%也是很好。我觉得这里面要看中国能不能还有高速的经济增长,除了看这些因素之外,还要看其它的条件。今天我想讲的就是大家来看看人口的条件。
在这两张图(略)里面,确实是其它几个经济体,在达到了美国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之后,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增长。如果用世界银行的数据来看,这是日本、台湾和中国达到美国人均收入的20%,也就是五分之一的年份,日本是在1955年,台湾是在1975年,韩国是在1980年,同时它们人口老化的程度,就是中国之外的其它三个经济体,他们65岁以上的老人在那个时候是4%或者5%,那么中国是多少?中国是8%,就是说我们除了其它的条件不讲,人口的这个因素是不一样的,就是我们的起跑线不一样的。
生育的水平对长远的人口均势是有影响的。日本在达到美国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以后,我们拿这个作为中等收入的一个衡量,总和生育率,就是一对夫妇生育子女的总数,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台湾是三个,韩国是两个半,中国2006年的时候是一个半,就是说中国不仅人口老化的程度比其它几个经济体要严重得多,几乎要翻番,而且在达到这个水平的时候,现有的生育率水平也是最低的,因为现有的生育率水平是决定今后是朝什么走。我想这可能是最能把最后要讲的内容集中到一起的一张图(略),就是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时候的人口的起跑线。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百分之多少是在65岁以上。这里是韩国,这是台湾、日本、中国,怎么讲呢?就是说在这些国家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的时候,他们的水平是在4到6之间,就是65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经历了20年的经济增长,在起跑的过程中,跑到终点的时候,这个时候和中国起点的水平差不多是一样的,就是说我们现在人口老化的起点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起点,相当于这三个国家和地区所谓20年增长的终点。所以我想从人口上来讲的话,这是很不一样的一个外部条件。
下面我们要讲,这有什么意义吗?除了上面讲的那些因素,这会对经济增长有影响吗?我们先看看这几个经济体的更详细的扩大的图。这里我要做一点说明,我不是说这里面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就是人口老化就经济停滞,但是从表象上来讲,大家能看到,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台湾到80年代以后人口老化,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例,这是它的经济增长率,这里面不是讲一对一的关系。韩国的情况最近一点,但是后边也是同样的,对不对?
为什么我们要担心人口老化和低生育率?这里面我想可以从5个方面考虑一下。我要想对于全世界面临的健康水平提高、期望年龄延长、人口结构老化,有两类不同的问题,一类就是说它对整个社会来讲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抚养、支持这些达到退休年龄的老人。我们大概知道这里面是怎么回事,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但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不知道的,就是在这种人类没有遇到过的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情况下,它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这在经济学上是不清楚的。这是不清楚的,需要我们大家探讨的。所以今天我在这里面前面有数字,点百分之多少,还可以讲,这里面只是讲哪几个方面。
第—,劳动力供给,这里面我们已经开始出现很大的变化。80年代末的时候,我们的年出生人口在1500万以上,我们近年来出生的人口是在1500万左右,就是说高峰和低谷差1000万。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些人开始在80年代末到2003年就开始注意到,劳动力市场开始出现局部的收紧,这是与出生数的巨大变化有关系的。全国的小学,从90年代初到2005左右,50%的小学关掉了。所以就是说,小孩数是在急剧减少,对劳动力的减少会产生影响。这里面还有一个我们现在要重新理解的问题,就是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过去我们认为人口过快增长会对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现在看来,二十世纪不仅是人口增长、人口爆炸的一个世纪,全世界人口增加了四倍,从15亿到60亿,但在二十世纪全世界经济上增加了16倍,这也是最快的。在全世界找不到任何一个地方,你可以说这个地方的人在1999年时候过得比2000年差,找不着,不管是粮食产出、资源还是饥荒,全世界人都过得很好。以前我们没有把它们放到一起,在想这里面有没有关系,是不是人活得时间长了,人口多了,消费增长,反而带来市场需求,不仅是劳动力。这里面我们知道,不仅是消费人数、市场的扩张速度,而且结构会有很多变化。老年人的消费和年轻人的消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住房,老年人可能是从大房子向小房子走,年轻人结婚要买新房子,所以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儿童服装要新式的,而赶时髦的老人比较少;包括手机换得快,肯定是年轻人。这就是说,它整个推动的不仅是消费的规模,而且是消费的内容。
我们也可以讲一下储蓄,我今天没有把图放上去。开始的时候,随着人口老化,年轻人多的时候,储蓄上升实际上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每个个人的储蓄,因为他考虑到自己工作时间长了、收入水平高了,我要储蓄。还有一个就是,当处于高储蓄年龄的人多的时候,总储蓄量就大,所以在日本、韩国已经都开始出现储蓄率下降。这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老年人年龄大了以后要开始往外拿他的积蓄了,甚至不仅要养活他自己,还要养活他孩子。所以储蓄也有变化,储蓄对经济也有影响的。
公共开支,我想这不用多说,肯定是要增加。养老费用是一部分,医疗是最大的部分。还有一个,有些人在讲,当你整个人口年龄结构变得老化以后,这对年轻人的创新是不是也会产生影响?我觉得很多现在还是问题,但是这可能是会有影响的。
前面我讲到过中国会有两条曲线,一条曲线就是刚性需求开支增加,还有一条曲线就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政府收入的下降。这里面我们要想概括中国人口的变化,实际上中间这条红线来代表中国应该是很好的。那就是2010年的时候,相对于每一个退休年龄人口,就是60岁以上的人口,我们有5个所谓的纳税年龄人口,24岁到59岁。到2030年,还有17年,这个就变成2:1。这不是预测,就是所有这里面的人都已经生出来了,就是到2030年,20岁的人都已经生出来了。所以,从5:1到2:1。习近平、李克强,就是说这个领导班子,谁在他们的位置上,要把这一盘棋下活,都是非常非常难。你怎么从2个人手里面拿到现在5个人交的税?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数据,从5:1到2:1。
我再讲一点其它的情况。因为中国发展得很快,就是收入水平增加得很快,而且很多基础建设发展很快,但是我们的养老体系还是比较慢,没有跟得上。这是2010年的人口普查得到的45岁的人对主要收入靠什么的答案,这是劳动收入,有多少是靠退休,因为过去都没有退休金的,现在的覆盖率,就全国来说,女性只有20%,男性只有30%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靠退休金。所以我们现在要扩大覆盖面,这是一个需求,而且不是一个月只是50元钱。现在这方面的需求是很大的。
中国还有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就是我们的独生子女家庭,在2005年的时候,这个年龄组基本上就会再生孩子了。按照各省的分布,全国大概是在城市里面80%以上的家庭,就是马上就要结束他们的生孩子年龄,今后经过一、二十年还要进入老龄阶段,80%上以上的夫妇只有一个子女。这是在全世界其他低生育率国家没有的,所以我们的社会支持现在是刚刚起步。加上我们埋下的一个很深的根,就是这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加上前面我们讲的对经济的影响,就是说经济对社会的挑战还是非常大的。
我们似乎总是要为未来活着,要为未来做牺牲,我们要牺牲一代人再牺牲一代人,那么实际上当时就是这样想的,就是我们要牺牲一下。可是现在该到还债的时候了,为什么透支这么厉害,环境透支等等,最大的是人口透支,就是说我们觉得好像是没有未来了,我们不考虑未来了,尽管说是为了未来,就是把所有的东西现在牺牲掉。现在就是该要还债的时候了,怎么办?
前面讲的是一些挑战,就是说人口红利是什么意思,怎么算出来的,有些什么误解?为什么说现在是人口红利消失后了,而且这个不是今年算的,是2005年算的,没有做任何手脚。所以就知道2012年、2013年确实是这个事情发生了。另外,对整个经济可能会有哪些影响,从我们人口老化,显然是林毅夫老师讲的,有后发优势的,在20年的长跑过程中,他们的终点是我们的起点。那么这个起点有什么不同的意义。所以前面讲的都是一些让我们担忧的。
下面讲一些亮点。这里面我想谈到,怎么样有新的经济模式的转型?人口对经济模式的转型起很大的刚性作用。过去我们看到那种方式找不到那么多廉价劳动力了,不可能再来了。这是一个变化。另外一个是储蓄,现在有大量的储蓄,怎么样把它变成资本,这是现在市场的要求,对金融部门的改革,这是与人口老化、与大量的储蓄存在,怎样保值,甚至升值,还有养老金,这一系列问题都对改革提出了要求。
另外,在我们所说的人口红利不再有的情况下,怎么样能够再提高劳动生产率,刚才那个简单的公式是两块,前面这一块已经没有了,后面的劳动生产率就是大家讲的创新、教育,同时我们要考虑到中老年人消费的亮点在什么地方。所以说这里面有很多所谓的机会。对社会也有很多要求,像现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成完善,对公共财政支出怎样使用?现在政府已经在做这方面的事情。另外,怎样能够使劳动力生产效率更高?人口流动怎么办?所以我们经济和社会政策的改革,人口变化都在后面推动,你不做的话就会很被动。
最后一个我们讲公共政策,我们不是唯一一个讲这个政策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尽快地把独生子女政策放弃掉,这是对新的政府的试金石。如果这个政策都不能做的话,其它的任何事情都不要抱任何希望,最简单的事情,就是对任何事情没有好处。对政府有好处吗?没有好处。对老百姓有好处吗?没有好处。那么为什么现在还要左研究、右研究?10年以前,国内顶尖的人口学者已经做了研究,给中央写了报告,2001年开始我们就在一个团队,2004年的时候报给中央,已经10年了,每年都在研究。如果这个事情做不成的话,那么其它的所有事情,可以说也都做不成。我们又会看到一个学者型政府,什么叫学者型政府?比如说问题看得都很清楚,他们都跟学者一样,可以把问题讲得很清楚,但是政府是要做事的,不是要做学者的,学者是我们这些人,我们把这些列出来,所以角色变换。如果他们都成为学者的话,那么政策就做不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过去高等教育的扩张我想大家也都是注意到了的,这是中国社会变化一个非常大的亮点。我觉得不仅是机场、高速公路、高铁,我们现在2011年的时候,20岁年龄的人里面,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这是全国平均水平,城市里面是40%以上,1990年的时候只有30%,所以这个变化是巨大的。我们现在高校每年的录取人数几乎是800万,什么概念?我们现在每年生1500万、1600万,一半的人可以上大学。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对今后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创新,应该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的。所以这是我觉得在整体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会有新的经济增长的源泉。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也会遇到另外一方面的挑战。这里面是我们刚才看到的三套人的生命周期和消费曲线,绿色的是刀耕火种的时代,他们不存在退休,最后就是一直干到死,没有了;蓝色的是我们现在的中国,就是到老的时候,你的产出会低于消费;这个红色的线是美国、加拿大、瑞典和丹麦四个国家老年人的消费水平上升,我想大家知道原因,主要是医疗。所以如果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的时候,从这个曲线往那个曲线走的话,我们今后的消费就不仅是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情况,这个要求会更大。这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与2040年的上海市人口结构是一样的,我想上海市在设计的时候可能考虑到中国未来就是这样一个社会。
我就先讲到这里,下面欢迎大家提一些问题或者建议,谢谢!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校)
因文章较长分
2
段以下是评议部分:
点击: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