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章润:开放政治市场,迎接第四波改革开放

2013-08-07 作者: 许章润 原文 #天则观点 的其它文章

适才诸公,所论多元,时有辟见,不乏担承。在下感同身受,多所钦佩。接续学思,我想说四点。
第一,中国近代史的主轴是三波"改革开放’,每次"改革开放"大约 35 年。
置身大历史,放眼长时段,立足远距离,不难看出,中国 174 年的近代史贯穿着三波伟大的"改革开放"运动,它们前赴后继,波澜壮阔,构成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主轴。
第一波"改革开放",从 1860 年至 1895 年,整整 35 年。其以洋务运动为旗帜,昭示着一个"古今中西"的时代降临华夏,中国由此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历程。凡此 35 年,不仅在为中国近代工商文明奠基,而且,并积极了解源自地中海文明的这一波现代秩序的政治、法律和思想,而为后续的继受和更张预为绸缪。
第二波"改革开放"启自 1902 年清末变法,至 1937 年"抗战"爆发止,又一个 35 年。在此时段,清末王朝、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制,三阶段,政体虽殊,而理路则一,接续前行,而统贯为一大整体。举凡民族国家建构、市场经济、政治民主、立宪代议体制、现代程序主义法制,以及教育、新闻传播和思想市场建设,均有所尝试,均有所建树。不妨说,此间 35 年,是 174 年的中国近代史的"枢纽时期",真正是开天辟地、经天纬地、席天幕地,虽战乱连连,而惟精惟一,蔚为近代中国伟大转型时代的精彩华章。
1978 年底至今,又一个 35 年,中国进行了第三波"改革开放"。此番改革开放,总体而言,并无新意,其实是以回到" 1860 " ,回到" 1902 " ,回到" 1898 " ,回到" 1911 " ,或者,回到" 1946 " ,以"向后倒退向前进"的方式,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开放和政治进步。换言之,以向中国近代史的主流政治意志和世界普世文明的低头与皈依,汇入世界历史潮流,来重新开始中国文明的复兴与中国制度主体的建构历程。
有人说,"我们只用 30 多年的时间就走过了资本主义国家两、三百年才走过的历史"。此话豪迈,但实在无知。且不说我们是"向后倒退向前进",就是在 174 年来的三波"改革开放"视野中,中国今日的成就,乃集洋务运动、清末变法、民国政体变革和最近 35 年的艰辛奋斗,一波又一波,接续努力的结果,哪里只是" 35 年"所能恪尽其功的?!吃了十个烧饼方才填饱了肚子,但不能由此竟然愚蠢到声称不用吃前面九个,只吃最后一个就行了吧?!
其实,三波"改革开放",因应的是"中国问题"。而"中国问题"非他,即面临西方列强打压和现代西洋文明所代表的这一波现代文明冲击,老大中国如何在两百来年的时段中,完成"立国、立宪、立教和立人"之文明转型任务,以富强、民主和文明为导向,不外乎旨在"发展经济-社会,建构民族国家,提炼优良政体,重缔意义秩序"。此为转型中国的四大指归,也是必须恪尽之四大任务。"现代中国"及其"现代秩序",千头万绪,要旨不外乎此。其中,尤以"文化中国-民族国家"与"政治中国-民主国家"这一双元革命堪当主轴,纲举目张。凡此种种,人在途中,尚有待继续奋斗者也!
刚才吴敬琏先生说"新的改革开放即将开始"。不过,在晚辈体认,其迹象,其苗头,尚无处寻踪,盖因第三波"改革开放"已然终止了,而可欲并可能的第四波"改革开放"尚无启动之现实性也。
第二,第三波"改革开放"功力耗尽,已然结束,亟需启动第四波"改革开放"。
迄而至今,第三波"改革开放"历时整整 35 年,成就非凡。单就经济而言,中国混成了世界老二,殊为不易。但是,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盲目自信伴随着经济成就蔓延滋长,未能因应整个"中国问题"有待解决、亟需临门一脚的急迫性。此为历史视野阙如的结果,也是有待启蒙的政治理性的产物,更说明精英集团道义担当的萎缩与内在义理结构的侏儒化,缺乏立足于此刻而观照"过去"与"未来"的宏大气象,普遍丧失社会理想与阳刚浪漫的民族主义。特别是晚近十来年,主流政治意志颓唐,以一个庞大官僚集团为核心的新兴权贵资本全面接管中国,"分田分地真忙"。一旦利益格局固化,一己之私窜然,则变革之志顿失,开放的势能不再,所谓的"改革开放"实已终结,只剩下些行政举措和公共政策的零打碎敲,持守浅薄的工商主义立国路线,使得汲汲以求的"发展"濡染上强烈的短视与市侩色彩。甚至于,为了"维稳",不惜诉诸民粹主义。君不见,一些号曰"改革开放"的举措,实为巩固既有利益格局、维护权贵资本张本,则"改革开放",夫复何言哉!
自此开始,实在不能耽误,再用 30 年左右,中国有望大致走完这一波已然持续一个半世纪的转型历程。战国秦汉之际,费时七百年,中国文明完成了第一次伟大转型。 1840 年以还,至本世纪中叶,两百来年,中国有可能走过"历史三峡",完成又一次伟大转型。此刻开始的未来的 30 年,立宪民主、人民共和、代议体制、个人自由、思想市场、生命尊严等等,必将提上议事日程,将它们一一坐实,而均时不我待也。其中,尤以"立宪民主、人民共和"蔚为主轴。尽早启动第四次"改革开放",最终完成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转型,一举解决已然存在 174 年的"中国问题",可为人心所向,时者,势也!
第三,第四波改革开放旨在建设三大"市场",尤其需要开放"政治市场",永久性解决政权的正当性。
为此,自此刻开始,未来 30 年左右的时间里,解决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坐实政权的正当性,蔚为第四波"改革开放"的核心所在。放眼四顾,已经完成民主宪政转型的国族,只存在政府危机,但无政权危机。鉴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性质,其基本政制情形是,拥有一个"过渡政体"以及"过渡政体之下的临时宪法",而以强有力的"党国体制"统括之。置此体制之下,虽无政府危机,相反,政府强大得很,甚至于无所不能,但却存在着深重而随时可能爆发的政权危机。因此,维稳成为党国体制下的一致努力,重心所在,可谓顺理成章。也正因为对于"政权的正当性危机"保持深刻的警醒,所以,"改革开放"遭遇了政治分享这一最大的难题,碰不得,改不下去了,遂告终结。
置此情形下,如何赋予政权以正当性,回应"凭什么你来统治"这一大是大非,这是未来第四波"改革开放"所当完成的历史任务,也是"立宪民主,人民共和"的政治进程所需解决的最大课题。在下体认,其进路和答案仍不外"政府的周期性合法性"与"政权的永久性正当性"二柄,而实现"主权在民,治权在贤"这一现代治理机制。换言之,以周期性的民主选举这一赋权形式,奠立"政府的周期性合法性",经此表彰,支撑起"政权的永久性正当性"。如果说大众民主与精英政治合而为一,才有望形成良制和良治,则周期性的民主选举的赋权形式所奠立的"政府的周期性合法性",得谓大众民主,表征的恰恰是"主权在民"这一"政权的永久性正当性"。而一旦完成赋予形式,则"精英政治"登场,以落实"治权在贤"。倘若治权不贤,换人重来,政府垮台,但政权仍在,何需天天神经质般地"维稳"不懈。也就因此,经由普选民主程序,坐实"权为民所赋"的政治理念,焕发中国文明的政治智慧,应当成为中国"第四波改革开放"的最大选项。
因此,中国需要建设三大"市场"。不仅需要市场经济,而且需要思想市场,更需要政治市场。"政治市场"容忍多元政治主体上场博弈,在博弈中获取"周期性合法性",以治权承载"政权的永久性正当性"。若无此种竞争机制和赋权形式,则正当性只是一家说了算的事,终究无正当性可言。容忍多元政治主体的发育,意味着容忍公民的组织化生存,在人的联合中实现承认政治。承认政治和生命尊严,就是中国梦嘛,此于双方都好,才有望"长治久安"矣!
不是一般的行政干才,也不是哪些八面玲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团干,更不是所谓的政客与庸碌干部——这些人没什么指望,而是有德有品、强毅力行的政治家,假若怀持政治理想、政治理念和道德自觉,则此刻开始的未来中国历史,实在是展现政治决断、实现政治理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时刻之可遇而不可求的历史窗口期也!
第四,天则的奋斗就是中国的奋斗,天则的事业就是中国的事业。
此时此刻,齐聚一堂,回首往事,瞻望前程,为天则研究所庆生,不免心声感喟。天则的存在,表明体制之外,中国社会尚有一脉清流在焉,虽历经摧残,而良知、理性和教养不灭;天则的苦斗,说明威权体制之下,好人能够做好事,其所表彰的是中国读书人在今天这一非常时刻涣然勃发的良知良能;天则的影响,证明了思想的力量,虽默然无声,却终必如洪流滔滔,摧枯拉朽。时代造就思想,思想改变时代,进而势将创造一个新时代;天则的成就,说明多元宽容的社会政治条件,有助于并且有待于思想市场的形成,而思想市场的形成必有助于造就政治市场。
刚才盛洪兄讲到,科斯教授曾经说过,"中国的奋斗就是世界的奋斗"。转用此语,在下想说的是,天则的奋斗就是中国的奋斗,天则的事业就是中国的事业,而中国的事业就是世界的事业。因此,天则的事业不仅是中国的事业,也就是世界人类共同追求善好事业的中国实践!因而,伸张学术的思想力量,凸显思想的社会关怀,弘扬学术和思想的人道意义,既为天则意之所在,更且为其义之所寄。
如此这般,待到天则五十周岁时,斗转星移,中国的转型终将水落石出。那时节,我们再度聚首,相见一笑,击掌而啸,缅怀前贤,掂量当下,其怡然,其陶然,其欣欣然也!
2013 7 30 修订于故河道傍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