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乡:群己关系理论价值取向的经济分析
我很荣幸以天则所特邀研究员的身份,在天则所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会上,就我个人近年来的研究心得做一次简要的学术报告。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群己关系理论价值取向的经济分析》,这是我前年出版的《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一书的核心理念之一。由于报告的时间只有几分钟,我只能讲以下五个要点:
一、群己关系理论的两种价值取向
所谓群己关系是指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在这种群己关系理论中存在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个体利益至上论(或称个人权利至上论),另一种是集体利益至上论或政治权力至上论。
个体利益至上论认为个体利益是社会群体活动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社会政治制度与法律体系只有遵循个体利益至上原则,并以宪政民主方式限制国家权力,严防国家权力侵犯个人权利,才是应当的、合理的。这种价值取向是一切主张建立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和宪政民主制度的理论家所提倡的价值观,以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为代表。(早年严复把《论自由》翻译为《群己权界论》)。个体利益至上论的社会基础是什么呢,是私有制、自主产权,市场经济、宪政民主。其立论的主要根据是确认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存在着平等合作、分工生产、互利交换、自由竞争的经济关系,也就是确认市场经济不存在人剥削人关系,即不存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
个体利益至上论者反对群体利益至上论的理由是,群体利益只能通过社会或国家管理者的权力来体现,因此提倡群体利益至上的实质就是提倡长官权力至上。这种价值观是产生极权政治的理论根源。
第二种群己关系理论的价值取向是集体利益至上论,我在《界限》一书中重点批判的是集体利益至上论。集体利益至上论是政治集权主义的价值观,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代表。其主要理论根据是确认市场经济制度存在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经济规律(不是指政府侵权、贪污腐败)。这一规律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和阶级斗争,从而引发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制度的必然性(也就是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律)。在社会财富归集体所有且实行计划生产、计划分配的制度下,政府作为计划分配社会资源的权力中心,为了保证社会经济计划的顺利执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就必须提倡无私利人、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这就形成了政治上的集权主义价值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价值观。总之,集权主义价值观是以确认市场经济存在资本剥削为前提的。
在此,我顺便提一下,中国古典伦理学中的"均贫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思想也属于集权主义的价值观。毛泽东思想就是在中国传统的集权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资本剥削理论,建立起来的一种以公有制为核心的集权主义价值观。
二、群己关系价值观政治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在群己关系的价值取向分析中,有政治分析和经济分析两种方法。密尔的《论自由》,以及西方国家的宪政民主理论,个人主义理论,普世价值理论,都是从政治分析的角度来论证个体利益至上或个人权利至上论的。西方学者之所以能够运用政治分析方法来论证个人自由主义价值观和宪政民主价值观,是以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存在着一种比较健全的市场经济制度,从而确认在经济基础中不存在剥削关系为条件的。
但在当代中国,在已经消灭了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且主流价值观(意识形态)仍然确认市场经济存在资本剥削的条件下,单纯的政治分析方法却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集权主义价值观,是以经济分析为根据的。而单纯的政治分析方法,不能驳倒马克思的资本剥削论,从而也不能驳倒集权主义价值观。
三、运用经济分析方法,特别是边际分析方法,研究群己关系价值观的必要性。
以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所采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平均分析方法。由这种平均数方法推导的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而劳动价值论又是马克思资本剥削论和共产主义集权主义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基石,人们直接可以从劳动价值论中推导出资本剥削论。所以古典经济学的平均分析方法,既不能驳倒中国建政以来形成的集权主义主流价值观,也不能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建立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提供理论根据。
因此,我认为,我们必须采用现代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群己关系,为建全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个体利益至上价值体系和宪政民主制度提供理论根据。。
四、对个体利益至上价值观进行经济分析的方法——等边际原理
资等边际原理,又称择优分配原理,或称资源最优配置理论,是我和茅于轼先生在上世纪 70 年代分别独立发现的、旨在改善资源的计划分配方法的理论。当时我们都沿用计划经济的用语称为择优分配原理,后来在我国实行市场化改革之后,我们又运用等边际原理来证明中国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正当性与合理性,遂改称为等边际原理。我和茅于轼都不是学经济学的,在 70 年代学术思想封闭的条件下,我们都不知道西方经济学在 100 年前已经发生了边际革命,根本不知道"边际分析"这一经济学术语,更不知道世界上有新古典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存在。但是,由于我们亲身体验到计划经济的严重弊端,并坚持独立思考,从而分别独立运用微分数学方法(即边际分析方法,我称为增量优选法)推导出等边际原理。这说明,我们宣讲的等边际理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资源最优配置理论,而且是用演绎推理方法证明市场经济制度合理性和"应当产生"的理论。其本质是只有在已经消灭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才可能出现的经济伦理学。
资源配置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
(一)资源最优配置理论的假定条件
1 、经济人假定——经济人是理性自利的自主权利人和道德人。
我在《界限》一书中假定,经济人不仅是理性自利的人(这是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而且应当是自主权利人,即是具有自主(自由)选择能力和权利的人:同时应当是道德人。什么是道德人?就是说,如果你不是用掠夺、强占别人财产的方法,而是用协商、互利交换的方法来进行经济交易,借以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那么,你就是一个自利不损人的经济人,一个道德人。
2 、经济资源稀缺性假定。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经济资源(商品)不能满足零价格的社会需求的性质。这就是说,凡是有价格的资源都是稀缺资源。
3 、资源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假定。即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生产规模中,相对于其他不变生产要素,连续增加某种可变因素达一定限度之后,会出现可变要素的边际(新增)收益递减趋势,当总收益达极大值时,边际收益递减至零或趋于零。
4 、经济人受预算与价格约束的假定。这个假定在于肯定经济人是一个自负盈亏、消耗资源必须支付对价的人。这一条件能够促使经济人重视资源节约——追求最大经济剩余,也就是在生产经营中追求最大利润,在生活中追求最大剩余效用。
5 、完全自由竞争市场假定。这一假定的意义在于排除特权垄断和政府直接干预对经济人自由选择的干扰,保证形成市场均衡价格。
上述假定条件是经济人通过自由选择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必要条件。
(二)资源配置的数理规律
资源配置理论可分为两个部分,即资源配置的数理规律和经济规律。先讲资源配置的数理规律。
这一规律是运用边际分析方法证明,在资源稀缺和边际收益递减条件下,现有社会资源投入生产的社会总效益达极大值的必要条件,是资源在各个生产环节中投入的边际收益均等。茅于轼先生运用约束条件下多元函数求极值的方法证明了这一数学规律(其最优解是偏导数相等),我则是运用简单易懂的数表分析方法和边际调整法证明了这一规律的必然性。(见《界限》第 5 — 7 章)
(三)资源配置的经济规律。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以最大利润(节约)为目标、以均衡价格为准绳,选择的资源最优投入量,必然只达到资源的边际收益等于价格为止(边际收益 = 价格,就是边际利润 =0 ,这是经济人利润最大化的边际条件),由此保证每一种资源的边际收益都等于统一的市场均衡价格,从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等边际原理,保证稀缺资源的社会总收益(总产值)和总利润同步达极大值。
五、等边际原理的伦理学意义
根据等边际原理可以证明,一个经济社会只要能够利用法律手段确立自利不损人的市场游戏规则,保护个人财产权和自由选择权,那么,在自由竞争和均衡价格调节下,市场价格机制(看不见的手)就能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保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同步达极大值。由此说明,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社会利益的极大化是以个人追求利润极大化为前提条件的。从而证明,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理论是合理的、应当的、正义的。反之,任何以集体、群体、社会、民族、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行为,必然导致国家权力(特权)侵入市场,这不仅是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且会因其侵犯个人自由选择权利、破坏市场游戏规则、扭曲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而造成资源配置的严重混乱,从而导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同步降低(大跃进导致数千万人饿死是一个典型案例);这是一条通向贫穷、落后、社会矛盾频发、官民冲突激化的邪路和死路。
根据等边际原理还可以证明,商品的价格或价值只决定于商品在生产中的边际收益或消费中的边际效用,而不是"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证明,利润是经营管理者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所产生的资源节约,而不是"剥削"。这就是用数理经济学方法证明,集体利益至上论和它的理论基础——资本剥削论——是不能成立的,从而证明个体利益至上论或个人权利至上论是像牛顿力学那样不可证伪的真理。
(本文是作者在 2013 年 7 月 26 日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成立 20 周年庆典上的发言)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