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学在民间

2013-08-14 作者: 王焱 原文 #天则观点 的其它文章

感谢天则所邀请我来参与这个盛会。记得二十年前天则所刚刚成立,那时候是在西单一个胡同里,是一个废弃的幼儿园。当时正是知识界很多人下海赶潮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经济学界的同仁的创收组织。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一个民间研究所当然需要创收活动,但是天则最主要的活动不是创收,而是学术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在学术界与社会上公信力不断提高,在社会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天则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不断发展,我想主要是因为它代表了三种精神吧。
第一种精神,是坚信学在民间。中国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很多,为什么还要成立一个民办的天则经济研究所呢?我觉得这主要是出自一种信念,即坚信学术只有在民间,才能保有它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章太炎先生当年纵览二千年的中国学术史,认为学术自下而上则兴旺,自上而下则衰亡。明清时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要考八股文,当时书市上到处都是教授八股文的书,但是现今要想找到一篇都很难。说明明清官方的八股早已经彻底死亡了。像天则研究所,创业之初还是挺局促的条件,但二十年间却越来越兴旺发达了,这再一次证明了学在民间这个道理。
第二,天则研究所虽然名称叫经济研究所,但是它所举办的学术活动,特别注重跨学科的交流、沟通,而不是按现有的学科体制那样划分的,我个人参加过天则所很多学术讨论会,大多都不是经济学的,而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特别广泛。可能现在在中国很少能找到这样的交流场所,因为现在国家是按学科体制的划分来投放资源的,如果你是一个跨学科的,你就没有资源,而且无法生存了。只有在天则研究所这样的地方,能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这一点非常重要。前两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颁发给了一位政治学家。可见跨学科的交流,是社会科学学术的一个突破点。而且,它从事这些活动,不是靠纳税人的钱,也不是靠国家拨款,而是自筹经费。它对跨学科的交流发展,起到了现有的学术文化机构起不到的作用。
第三,就是倡导学术理性精神,很多官方机构搞讨论会,都预设了一种观点,请来的人都是一言堂,那还交流什么呀。天则研究所特别重视多种不同观点的平等交流。这是一种学术理性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学术也就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力。
如果详细罗列,可能还能罗列出来很多,但是我想到就是这三条,这也是天则研究所的生命力所在。现在是天则研究所成立了二十周年了,再过二十年,现在六十岁以上的人有些人可能就不在了,但是我相信天则研究所还会在,因为它代表三条精神是永存的。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