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光:财政不是经济问题 是政治问题
我以为天则这 20 年对中国发展进步最大的贡献,就是它一直高举宪政主义这面大气非常鉴定,我实际上今年才成为天则栏内人,原来是外面人,启蒙也是从 90 年代后期,关于后发劣势的讨论,很多天则老师都参与了,我在其中得到非常大的启发,这才有了后来坚定的我成为了一个避宪派。在中国实际上一直有一种说法,说中国的改革主要的任务,就是经济改革。经济改革成功了,那么中国的改革也就成功了,社会转型就完成了。天则给我的一个最大的启示就是不是这么回事,杨小凯在 1999 年还是 2000 年的时候做过双周论坛,专门讲后发劣势,实际上就是宪政的思维。如果要是不能够接受权利的制衡,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腐败,或者说是权利任意的滥用,我们财政领域的资源浪费,或者是严重的资源错配,现在是太严重了,不是说没做事情,做了很多事情,但实际上不是他最应该做的事情。这都是没有立宪的结果。所谓立宪有很多的理论家做过探讨,我的理解比较粗浅,很简单,我认为在世间如果有一种权利存在的话,必须有另外一种权利,这就是宪政,当然这个解释不一定很严谨。一直到现在,天则之所以感觉到空间越来越窄,或者压力越来越大,比十几年前,二十年前那个时候好象是更沉重,发展起来更困难,实际上就是因为他坚持立宪的结果,坚持宪政主义的结果,如果坚持别的可能没用,不会有这么大的压力。
所以我进入天则以后,现在是接受了天则的两个课题,一个是刘跃进博士他主持的,关于财政资源配置的问题,公平和效率。另外一个问题是我本人主持的关于清末一直到民国,一直到现在做这样一个大的梳理,主要是从国家建构上,立宪主义上解释中国到底怎么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在这个当中,我准备是讲五个问题,因为我是一方面来祝贺,另外一方面来学习,所以请老师们指正。
第一,这个财政无论是收入还是支出,它都脱离了市场,它属于政治过程决定的事情,中国现在的体制之所以有问题,就是把财政、税收和预算都看成是经济问题,然后把它给工具化和技术化,结果就是财政本身必然造成我刚才所说的资源的浪费和错配问题,这是一个结果。刚才韦森教授讲的预算,是其中的一个问题,实际上还有税收。税收也有无代表和纳税的问题,也要受到制约,也是个宪政的问题。
第二,财政具有把经济、社会、政治三大社会的子系统连接起来的作用,是它的媒介。这个观点来自于瓦格纳,这个也是我们财政学界非常不熟悉,也没有把它引入课堂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我们现在当财政出现危机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它必然是一场社会危机。或者社会危机出现的时候可以变成财政危机,这两者是必然,因为财政是把这三大系统连接起来,是整个国民经济由财政把它给串起来的,它的机必然是反映同一个点上。
第三,依照熊彼特的说法,财政是观察制度演变最佳的视角,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更是如此。也就是说,你要观察中国的政治,或者说中国的经济你必须懂财政。但是我看我们的学者,对财政预算税收的问题其实关注度还是不够。我们的经济学家,当然在座的都是大家,韦森教授已经密切关注到这个问题了。但是仍然不够,其实财政并不是经济问题,首先是政治问题和法律的问题,是政治权利,还不是一般的权利,是核心的权利。所以中国的改革到了这个份上,必然面临着现在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些问题。
第四,税收有一个普世性的原则,就是财产权在先的原则,你得先承认私有财产权,然后才去征税,否则税收就跟强盗栏路抢劫没有区别了。所以经同意才纳税,无代表不纳税就是一个不是可有可无财政第一原则。但是我们现在中国制度改革对此是排斥的,他强化的是财政部的部门立法,而且强化是财税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这样的改革,你就是再往下改革的话,它的方向不对,它的方向有问题,改不出结果来,最重要的问题给忽略了,强调的其实就是次要的问题。
第五,梅格赛尔(音)的一致同意原则有一个困境就是成本太高,于是人们就用多数原则来代替它。但是你多数即使到了 90% 以上,还是有 10% 利益受损,权利没有得到保障。这样一来,就也了布凯南(音)的立宪经济学,把规则分成多个层次,越接近于普世价值的,越接近于大家都认可的共同规则那应该是一致同意。现在中国的问题是什么呢,现在我们没有做一个区分,而总是说到底是什么共识,没有共识,甚至跑来强迫人们不要形成共识,特别立宪的问题上,简单是在规则当中进行选择,这个问题上恰恰有人极力的反对,这个非常怪的事情,究竟要做什么,我是觉得这五个问题在我的研究当中要加以阐述的。
最后天则,天则就是天道,是自然之法则,天则之名就决定了天则研究所秉承的是天意,肩负着天下兴旺之则,天名自我名义,天听自我民听,刚才有人讲老百姓是反对宪政,反对民主的,这个我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很多方面我们民众都走在了政府的前面,甚至走在了我们学者前面,我们的学者开这样的一个会,讨论这些问题,其实在院校当中是什么样子,就像财政投资的成熟是一样的道理,我是祝福天则,祝福我们天则是兴旺发达,顺利的发展,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谢谢!
(本文是作者在 2013 年 7 月 26 日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成立 20 周年庆典上的发言)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