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修·斯巴克:世界从来不是平的

2013-10-12 作者: 特约作者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马修·斯巴克:世界从来不是平的

□“政见”特约观察员 柏蔚林

sparke

马修·斯巴克(Matthew Sparke) 是美国华盛顿大学政治地理与国际研究教授,长期从事全球化研究,并于2013年出版了 《全球化: 协作、冲突与不均衡整合》 一书,全面阐述了他对全球化及很多相关问题的见解。对于全球化与中国的关系,他也给予了格外的关注。我在不久前对斯巴克教授进行了一次访谈,其间论及了如何理解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意义。以下是斯巴克教授主要观点的汇总:

为什么要关注全球化?

一个很直接的答案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比如我面前的这台计算机,就是一个全球化的产物,各种零部件,比如CPU,各种芯片等等,来源于世界各地,并在中国完成最后的装配,然后才来到美国市场。在我的本科学生里,这几年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包括很多的中国人,来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而我本人,也是全球化的一部分:我出生在英国,在牛津大学拿到了学士学位,后来去了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接受博士教育,现在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任教。

从历史上看, 全球化的进程已经有很久的时间 ,比如英帝国扩张的历史,就曾经是全球化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没有谁可以逃避,因此研究和认识全球化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世界就具有了极为重要的意义。

需要强调的是,全球化的结果并不是单一普适的,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现在要讨论全球化,就必然谈及中国,因为中国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和地位无可替代。而要研究中国,同样不可避免要研究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 没有全球化,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对于全球化的解读,政治地理的角度有什么独特之处?

现在研究全球化的学者很多,主要有经济学者、社会学者和政治学者等。而政治地理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全球化。

从发展的角度看,全球化常常被理解为一种经济模式,即不同的国家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劳动分工中取得相应的地位。纽约时报的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曾经写过一本很著名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极力推销他的全球化理念,认为全球化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势所趋,每个人、每个国家都可以平等自由地参加进来,而且全世界最终都要加入进来,基于时间和空间的各种隔阂都已经不再重要。

但是从政治地理的基本角度观察, 世界从来也不可能会是平的 。国家与国家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充满了千差万别,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世界通用的模式,来让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并受益。政治地理不仅仅看到了全球化中合作的一面,同时更强调全球范围内冲突与不均衡发展的另一面。要知道,在历史上,全球化的主要赢家其实就是少数几个国家而已, 长远看来,并不存在所谓的“双赢” 。在国与国之间,有输赢之分,甚至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阶层在全球化过程中也会有着不同的境遇。现在一个基本事实是,世界上国与国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很多国家内部贫富差距也很厉害,比如中国,在一方面经济增长举世瞩目,而在另一方面,仍然有着数量巨大的贫困人口。

全球化是怎样的一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现在很多人以为全球化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趋势,在经济合作日益紧密的今天,对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但也仅仅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在另一个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到, 全球范围之内的合作与联系并不是无条件的,也不是完全对等的。 也就是说,有一些国家和利益集团在全球化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主导了话语权,而其他一些后来加入的国家也就只能服从已经制定好的规则,比如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会员身份就很不容易,附加了非常多的条件。其结果也就很清楚,全球化的结果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赢家。全球化一个标志性的产物就是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流动性,跨越了国界,自由进出主权国家。而与此同时, 资本收益的大部分却是仅仅流向了少数的地区。

事实上,市场从来就不是自由的,也不可能实现自发的均衡,全球化本身就是一套人为的规则,高度政治化,体现了占主导优势地位者的意志。市场化的倡导者一直鼓吹完全自由的市场和减少政府干预。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撒切尔到里根,还有中国的邓小平, 所有的市场化改革都是借助政府之手强力推行的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还能说“世界是平的”吗?显然不能。

为什么中国需要重新理解全球化?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也使得很多人认为这都是积极参与全球化的结果,因而我注意到现在很多中国人对全球化的理解基本上就是要积极参与,却忽视了全球化本身是基于一套利益规则的,也 没有注意到全球化中有失败者 。所以听到弗里德曼的书《世界是平的》在中国很流行,我一点也不奇怪,完全可以理解。

现在中国和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需要中国的声音,中国也需要听到外部的声音,所以我希望我的看法可以对中国有所帮助。我认为中国不必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宏观的经济指标上,而是要对全球化做更深入全面的观察和思考,进而采取合适的政策措施。在我的新书《全球化: 协作、冲突与不均衡整合》中,我的基本态度就是采取了辩证的立场,强调了基于政治地理的协作与冲突,以及不均衡整合作为目前全球化的结果,不是像弗里德曼那样对全球化采取一种极端的立场。看起来中国目前对于全球化在世界各地产生的影响的了解还不是很全面,因而主流观点还是认为要更积极地参与,并希望借此机会,就像以前东亚其他国家一样,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而我认为中国需要明白,世界不是平的,没那么简单,弗里德曼的逻辑可能会误导,否则很多问题出现的时候就会感到不知所措。现在西方世界对于当前的全球化也已经有了不少新的认识,明白了全球化在发达国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中国应该注意到这些经验和教训。

【简评】
斯巴克对于弗里德曼的批评,实际上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诠释了全球化的实质特征:即一方面“中心”与“边缘”必然同时存在,另一方面“中心”与“边缘”的对立关系也是永恒的,一个没有“中心”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所谓历史的进程就是“中心”与“边缘”关系互相转换的过程。弗里德曼幻想了一个没有“中心”的世界,而现实却远非如此。中国主流意识对于全球化的理解过于浪漫化和理想化,现在已经到了需要重新思考的时刻。 </br>

【相关链接】
斯巴克在coursera开设的课程: Globalization and You </br>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