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人与加纳员工:劳资关系缘何紧张?

2013-11-18 作者: 周航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中国商人与加纳员工:劳资关系缘何紧张?

ghana

2013年6月,124名中国公民在加纳政府采取的严打非法采金行动中被扣押。这次事件也使得曾被称为“黄金海岸”的加纳一时成为国人最为关注的非洲国家。然而,采矿淘金远远不是中国人在加纳故事的全部。来自德国全球和地区研究所(GIGA)的研究员 Karsten Giese和Alena Thiel 将目光投向在加纳从事批发生意的中国商人,并在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期刊上撰文讨论中国商人与加纳本地员工之间的劳资关系。

据不同研究的统计,目前在加纳大约有2000至10000名中国商人,其中许多从中国进口商品,在当地从事批发业务。大部分中国人通过民间贷款或按揭获得成立批发公司所需的前期资金。按照加纳法律规定,外资公司至少需要雇佣10名当地员工。然而,许多中国商人为了减少开支,都没有遵守这项规定。作者在加纳探访的中国批发公司中,没有一家雇佣超过3名当地员工。这些员工大多为年龄介于20至30岁之间的男性,一般只接受过中等教育或其他与批发行业无关的职业教育。而在加纳的城市地区,他们也恰好属于失业率最高的群体。尽管中国公司的工资一般都高于加纳的平均水平,许多当地人仍然埋怨报酬不公,指责中国商人是剥削者。因此,中国雇主聘用当地人通常都经熟悉的邻居和顾客介绍,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在加纳,良好的教育并不能保证求职者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动用自身的社会关系,尤其是亲属关系。雇主通常更加愿意聘用亲属介绍的本族人。在这样特殊的劳动关系中,雇员获得的报酬不仅仅包括固定的工资,还有各种形式的补贴,如交通、食宿和医疗。雇主也经常为忠诚的员工离职创业时提供起动资金。员工遇到经济困难时,也会向雇主寻求建议或额外的经济支持。所有的这些工资以外的福利表明,在加纳当地的劳动力市场文化中,雇主被视为是值得尊敬的长者、员工的保护人和援助人。

在进入中国商店工作之初, 许多加纳员工都以为中国商人也会扮演和加纳雇主相同的角色,但后来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加纳员工时常埋怨得不到工资以外的福利报酬,因而感到生活没有足够的保障。加纳本土商人通常愿意炫富、展现权力、行事高调,而中国雇主低调的处事风格则让加纳雇员难以理解,甚至中国雇主对穿着的不讲究在本地员工看来也不是因为节俭而是缺乏品味的表现。以上因素都导致加纳员工对中国雇主缺乏尊敬。而中国商人则不了解为何本地员工经常索取各种额外的“奖励”,认为除非在工作上有突出表现,否则他们根本不应该张口询问。此外,由于本地员工的工作大多只是体力活,中国商人也不会对他们的付出额外看重。两位作者发现,加纳员工由于没有得到他们期望的福利报酬和足够的尊重,便采取不同的应对手段。有碍于语言不通和文化上的不习惯,很少有加纳员工会直接与中国雇主探讨如何改善他们的劳资关系,更多会消极怠工以示不满,也有一些人会直接顺走商店的物品。

作者认为,中国雇主与加纳员工之间难以达成和维持“心理契约”是造成双方劳动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心理契约”是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形契约,指的是企业清楚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发展愿望,并尽量满足;而员工也尽职尽责,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在作者探访的中国批发公司中,雇主和雇员都未能满足对方的需求和愿望。出现这种双方都认为遭受到对方不公对待或指责的情况,根本原因是中国雇主和当地雇员对彼此在生意或生活上脆弱一面的不了解。中国雇主没有意识到为他们打工的这些加纳男性年轻人大多属于当地经济生活中的最弱势群体,竞争力和承受力均十分低下。因此,固定工资以外的“奖励”对他们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并且按照当地习惯,这也是雇主理应提供的。而加纳员工也没有理解中国雇主的难处。加纳较为恶劣的营商环境,中国同行的激烈竞争,偿还贷款的重压,再加上远离家人,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国雇主的经商之路尤其坎坷,也会对当地员工的忠诚度怀有更高的期待。

【参考文献】

Karsten Giese & Alena Thiel (2012), The vulnerable other – distorted equity in
relation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 pp.1-20. </br>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