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冲突的风险超过冷战时期的美苏?

2013-11-22 作者: 宿亮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中美冲突的风险超过冷战时期的美苏?

Goldstein_realandpresentdanger.jpg

“中国威胁论”一直存在于当今西方社会。进攻现实主义理论的提出者米尔斯海默不久前还在清华大学坚称:不相信中国能够实现和平崛起。这种论调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有学者认定中美冲突不可调和?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问题专家 金骏远(Avery Goldstein) 今年在多个期刊和讲座中提出,由于中美两国较为模糊的战略“底线”及沟通不畅的现状,两国爆发冲突、冲突升级的可能性超过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

冷战结束后,中美经历多次危机时刻,包括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台海局势紧张、1999年“炸馆”事件和2001年撞机事件。不过,金骏远认为,“那都不叫事”,真正的危机是指涉及关键性利益的对抗,并有冲突升级到战争的可能。

在金骏远看来,中美两国对相互关系中的“底牌”定义模糊。

在西太平洋地区,很难说什么是两国的关键性利益。中国一贯的政策是维护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即“一个中国”原则,但近些年,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渠道释放信息:中国不会允许他国侵犯在东海、南海的主权权益。而美国在这方面含糊其辞。

美方和与在这些地区挑战中国主权的菲律宾、日本缔结有条约,与越南关系不断改善,而且奥巴马政府的“亚洲再平衡”战略也包含军事内容。但对于现实中的争端,美国持观望态度,并且一直回避是否会坚持给予台湾军事保护伞的问题。另外,中美之间就经济专属区范围上的不同观点也仅停留在“存异”阶段。

换句话说,究竟什么是导致中美卷入激烈冲突的“红线”,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双方会不计后果对抗?这一点并不明确。

金骏远认为,中美不是敌人,这点毫无疑问。但中美又不像冷战时期的美苏。如果中美“零和博弈”,爆发战争可能性比当时的美苏大得多。因为美苏经过多次冲突,已经互相探知底线,存在避免冲突升级至不可收拾的机制。中美之间显然没有这种机制。

中美更像“盲人拉锯”,谁也不知道对方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使多大的劲,也不知道如何回应,极有可能“擦枪走火”。这种局面与冷战早期的美苏关系相似,但如今环境导致中美之间不能像美苏那样在多次危机中慢慢“磨合”。
与美苏对峙不同,中美核武器与常规武器对比并不均衡。美国在常规军事力量上远超中国。也就是说,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握有优势的美国可能会威胁或实际使用武力。而中方对这种可能十分清楚,也有可能在害怕这种情况出现的前提下“先发制人”。任何一方误判都会导致武装冲突,甚至核战争。 </br>

中国对核武器持“不首先使用”原则。苏联当时所持的观点则是只要冲突升级,会使用一切手段。也正是苏联这种想法,实际上导致冲突不会升级。中方因为相信美国不会动用核武器,所以不会考虑动用核武器可能,也就是说不考虑冲突真正升级后的预案。在实际冲突升级中,中国很可能在慌乱中打响第一枪。

金骏远认为,由于当代武器精确程度很高,先动手一方有优势。常规军事力量落后的中国很可能迫于压力先发制人。

导致中美对“底线”含糊不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双方沟通渠道不畅。

1998年,中美之间建立了热线。但1999年、2001年双方面临危机时,热线并没有发挥作用。金骏远推测,美方无法通过热线联系中国领导人的原因是中方政策协调领域缺乏类似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这样的机构,不能迅速做出政策判断,所以才会拖延两国高层对话。

现阶段,中美两国沟通往往是公开声明或在实际行动中释放的某些信号。

公开声明需要考虑的因素过多,很多时候不能代表真实想法;而在行动中释放信号往往存在信息不充分或误判的危险。这些问题导致两国无法坦诚的讨论敏感的政治议题,无法实现信息对称。

金骏远认为,尽管中美在几年内发生冲突可能性不大,但那些导致冲突升级的风险依然存在。两国应该趁现在增加政治和军事交流,特别是两国军队之间的熟悉会在危机时刻在控制冲突领域发挥较大作用。

【参考文献】
Avery Goldstein, First Things First: The Pressing Danger of Crisis Instability in U.S.-China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7, No. 4 (Spring 2013), pp. 49–89
Avery Goldstein, China’s Real and Present Danger: Now Is the Time for Washington to Worry, Foreign Affairs, 2013, September/October Issue </br> </br>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