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床异梦:探究中亚地区中俄抗争

2013-12-12 作者: 袁幼林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同床异梦:探究中亚地区中俄抗争

□“政见”观察员 袁幼林

caspian_routes_map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的邻国,对于中国崛起可能带来的后果表示了更多的担忧。学界和国际社会关于南海问题、东北亚朝鲜半岛问题以及钓鱼岛问题大多已经有了详尽的阐述,政见团队也多次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介绍。相对而言,中亚地区作为中俄两大强国的角力场,则较少被涉及。

韩国汉阳大学能源及安全中心主任Younkyoo Kim教授以及美国陆军学院俄罗斯国家安全研究教授 Stephen Blank 《当代中国研究》(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中联合撰文分析了从1992年以来中俄在中亚地区角力的各个阶段。文章着重指出:2009年以来,中国将中亚国家对其的高经济依存度(economic dependency)转化成为政治上的优势。

两位作者将1992年以来的中亚地区中俄关系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2年到2000年,在美国宣布在中亚和里海地区有特殊国家利益,以及日趋严重的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大背景下,中俄的利益趋于统一。第二阶段,从2001年到2004年,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以及俄罗斯天然气战略的开展,两国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利益开始出现了冲突。第三阶段,从2005年到2008年,随着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开始决裂,中俄关系开始回暖,解决了长达40年之久的领土争议问题。最后一阶段,从2009年至今,中国在中亚地区的经济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引起了俄罗斯的恐慌,两国的利益再一次出现分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两位作者认为,中俄在中亚地区的分分合合主要归结于两个原因:西方势力和经济能源相关问题。自从美国渐渐淡出中亚地区后,经济问题及其引发的政治问题,就成为了中俄的首要分歧点。

作者着力分析了中亚国家能源以及经济的转变,从90年代至今,中亚国家的经济越来越依存于中国,而中亚国家的能源也更多地销往中国。中亚国家全部是内陆国家,传统的运输和通信线路都是通过俄罗斯进行,因此俄罗斯对于中亚国家的政治经济都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而与中国的联系越发紧密则让中亚国家寻找到了另外的一条路。同时,中国也非常希望获得中亚国家的能源,以减轻自己对于海路运来的石油的依存度。这则与俄罗斯把自己打造成为中亚地区能源的垄断控制者的目标相冲突。

经济方面,1996年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中亚双赢关系的开始:在2009年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总额第一次超过了俄罗斯,中国占到了吉尔吉斯斯坦34%的贸易总额以及哈萨特斯坦15%的贸易总额。能源方面,以土库曼斯坦为例,近年来建成的中土天然气管道让中国一跃成为了土库曼斯坦的第一大能源进口国,而输送给俄罗斯的天然气则从原先的800亿立方米降到了300亿立方米。中国从经济和能源上都取代了俄罗斯成为了中亚国家的首要依存对象。

作者通过重新修订边界这样的事例来阐述中国怎样将经济优势转换成为政治影响力。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以妥协的心态与中亚数国确定了边界,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增强,中国在边境上的动作也开始多了起来。2009年年末,中国向哈萨克斯坦租借了1万平方公里的农田用以种植棉花。2010年,塔吉克斯坦将帕米尔高原地区的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了中国。塔吉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中心主任Sharipov表示:“如果那时我们不决定让出土地的话,我们肯定不能阻挡中国的巨大压力。”

作者总结认为,中国通过对于中亚国家的经济影响,进一步在他们的国家决策过程中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对于中国的行为都有所警惕,但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拿出有效的应对方法。
【参考文献】
Kim, Younkyoo and Blank, Stephen (2013),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China’s ‘peaceful rise’ and Sino-Russian rivalry in Central Asi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22, No. 83, 773-790 </br> </br>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