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如何影响美国劳动力市场
“中国制造”如何影响美国劳动力市场
#美国
□“政见”观察员 王绍达
1991至2007年间,美国年均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价值增长了1156%,远远超过中国进口美国商品的增速。1991年,美国进口的所有制造业商品中,来自低收入国家的商品只占2.9%,这一数字在2000年达到了5.9%,在2007年更是攀升到了11.7%——据估计,这样的迅猛增长中,来自中国的贡献约占91.5%。
随着“中国制造”在美国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之相关的媒体报道、政策讨论也日趋火热。林林总总的观点和意见之中,一种老生常谈是:“中国制造”冲击美国劳动力市场,导致制造业工人失业或者工资降低。David Autor等三名经济学家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的最新论文试图严格地检验这一说法。
这篇文章基于一个关键的论点:简单地检验“美国劳动力市场”与“进口中国商品”之间的相关性,很难得出真正的因果推断,主要原因在于遗漏了“美国市场的需求”这一变量的影响——“美国市场的需求”可能会同时影响“美国劳动力市场”和“美国对中国商品的进口”。换言之,即便中国商品进口增多和美国失业率降低同时出现,我们也不能由此就认为是中国商品的进口促进了美国工人的就业,因为有可能是在那段时期内美国的国内总需求增长同时导致国内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以及对进口商品需求的增加。
所以,为了实现因果推断,作者采取了“工具变量”的识别方法。主要的思路是:将“对中国商品进口的增加”分离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美国市场的需求变化”所导致,另一部分则是由“中国市场的供给变化”所导致。其中,“中国市场的供给变化”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中国国内的制度改革和技术升级,而与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没有直接关系,它唯一影响美国劳动力市场的途径就是使中国出口更多商品到美国。因此,如果能够检验它与“美国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就更有可能得到一个因果关系。
经过实证数据分析,作者发现:“中国制造”增加了美国的失业、降低了劳动参与率并拉低了工资。作者认为来自中国的竞争可以解释美国制造业就业数下降的25%,进而导致失业、残疾、退休及保健补助显著增加。
如预期的那样,“中国制造”所导致的大量失业主要发生在制造业。较为出乎意料的是,它对工资的拉低却主要发生在非制造业。作者对此提出了两点解释:首先,由于“中国制造”导致制造业工人大量失业,能够继续留在岗位的工人平均而言拥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力,这会导致对制造业工资变化的估计产生偏误。其次,为了应对来自“中国制造”的激烈竞争,美国的制造业被迫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以提高工人的生产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制造业的高工资水平。为了确保结果的严谨性,作者还指出了本文实证方法所面临的三个挑战(发达国家之间需求变化的相关性、美国供给变化的影响、发达国家技术升级的影响),并分别予以回应。
综合来看,这篇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采用了更加适当而严谨的计量方法,得出了稳健而可信的实证结果。相信更多类似这样文章的出现,将有助于把旷日持久的有关“中美贸易”的论战提升到更为科学和有价值的层面上来进行。
【参考文献】
David, H., Dorn, D., & Hanson, G. H. (2012). The china syndrome: Local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import compet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3, 103(6), 2121–2168. </br>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