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为什么更喜欢贷款给国企?

2014-01-22 作者: 韩笑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国有商业银行为什么更喜欢贷款给国企?

我國將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

最近,中国政府正在着手处理大幅增加的不良贷款,并防止银行坏账的进一步增加。截至2013年9月底,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额为5636亿元,较2011年增加了38%。大规模的不良贷款给中国银行体系带来了极大隐患。分析认为,不良贷款主要来自陷入产能过剩的主要行业及地方政府借入的建设贷款。

由此,有关不良贷款的讨论将问题引向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是否存在借贷偏向,即是否更加偏向国有企业。曾有一些经验研究证明确实存在这一现象。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Godfrey Yeung的一项研究认为,出于对风险和交易成本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的借贷偏向事实上是一种理性选择。

作者通过对四个主要城市的国有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信贷部门负责人进行采访,试图解释银行是如何做出贷款决定的,并探究成文以及不成文的信贷政策如何评估信贷风险,如何影响银行运作。

2003年银监会成立后,商业银行开始使用信贷打分的方法评估贷款申请,并在2004年采用国际通行的贷款五级分类规则,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以、损失,其中后三种为不良贷款。在此基础上,信贷部门使用“5C”原则进行信贷评估,即借贷人品德(Character)、资本(Capital)、偿付能力(Capacity)、抵押(Collateral)以及经济周期(Cycle)。同时,银行系统建立起多层级的贷款审核制度。支行发放的贷款要通过分行的信贷审批委员会审批,之后再由分行行长提交给总行的信贷审批中心。但是,为了增加竞争力,商业银行的分支行有一定的审批自主权。

研究指出,除了这些正式的信贷政策外,银行还有一系列不成文的规则。

首先,企业所有权是不成文规则中最重要的一个。国有企业身份所带来的较低的交易成本使其更容易获得贷款。同时,商业银行认为私有企业因产权结构不清、管理不善、固定资产有限等原因存在过高风险,而不愿意为其发放贷款。作者认为,过去计划经济所遗留的观念也使得银行更加倾向于国有企业。

其次,企业规模是银行信贷另一个不成文的规则。私有企业一般为中小企业,也被认为是信贷风险最高的,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则风险较小。

另外,企业所在的产业部门也是规则之一。银行会给予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项目以尽可能优惠的贷款条件,这也是国有商业银行间最激烈的业务竞争。

作者认为,这些不成文的信贷规则并不能证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借贷偏向。但是,这些规则确实为银行职员提供了寻租机会以利用监管漏洞攫取个人利益。银行可以通过两种方法绕开正式的信贷政策贷款给国有企业:将贷款拆分成若干部分以逃避总行的审批;使用虚假的财务报告以达到正式的信贷标准。

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企业必须向税务部门提交一份准确可信的财务报告。但是商业银行无权查阅这些文件,所以不得不通过企业提交的文件来评估财务状况。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行贿信贷经理等方式使用伪造的财务报表以取得贷款。例如前上海首富周正毅就曾以虚假财务报表取得了大量银行贷款。

同时,为了降低不良贷款率,银行会通过“中间企业”将贷款间接贷给几乎无偿还能力的企业,这些“中间企业”通常是财务状况较好的国有企业。“中间企业”再通过借款或者预付款等方式将贷款转移给借款企业。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地方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经常有各种办法绕开中央政府的规定。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中央银行一直无法管住产能过剩行业的银行信贷。

作者还认为,不成文的贷款规则为什么可以存在值得深入的研究。为什么银监会不规定贷款企业必须提供与纳税时相同的财务报告?银监会不可能不知道这样做有利于防止不良贷款产生,之所以不这样要求是否是出于政治考虑,以防切断对处于亏损的国有企业的资本支持?这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Yeung, G. (2009). How banks in China make lend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8 (59), 285–302.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