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女性工资将能缓解性别比例失衡

2014-01-29 作者: 王绍达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提高女性工资将能缓解性别比例失衡

采茶

人口性别比例失衡是许多亚洲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西欧人口中女性占50.1%,而在中国与印度这一比例仅为48.4%。阿玛蒂亚·森将这一现象称为“消失的女性”。据估计,“消失的女性”这一现象在中国与印度最为严重,其规模大约介于三千万到七千万之间。

根据中国的出生人口记录,在1970年至200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全国新生婴儿中男性的比例由51%上升至57%。这样显著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变化表明,许多中国家庭很可能存在有性别选择的堕胎,甚至杀婴行为。那么,究竟是什么激励导致了这样的行为模式呢?经济学家Nancy Qian试图利用严格的实证方法来检验“消失的女性”这一人口现象背后的经济动因。

如何恰当地分析经济因素与性别选择的关系?作者认为,如果我们简单地检验“女性工资收入”与“女婴出生率”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真实的因果推断,主要原因在于遗漏了很多其它因素。比如,即便我们观察到女性工资收入高的地区女婴出生率同样也很高,我们也不能断言就是前者导致了后者,因为还有可能是那些地方的宗教或文化赋予女性更高的社会地位,而这样更高的地位同时导致了女性收入与出生率的提升。

因此,想要建立起“女性工资收入”与“女婴出生率”之间的因果联系,就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自然实验”,使得女性相对于男性的收入变化是由可观测到的外生事件所影响,而非如上述情景一样由不可观测到的遗漏变量所影响。

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独具匠心地利用“后毛泽东时代的茶叶价格”来估计女性工资收入如何影响女婴出生率。其具体思路是:后毛泽东时代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经济作物的市场价格大大提升,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茶叶与水果。而由于身高、身体素质和技术传承等诸多原因,女性适合收割茶叶,男性适合收割水果。这样,伴随着经济作物价格的提升,适宜种植茶叶的地区,女性的经济地位得以提升;而适宜种植水果的地区,男性的经济地位得以提升。上述两性相对收入的变化,完全是受到外生的国家政策所影响,并非受文化、宗教等不可观测的因素所影响,也并非是男性与女性自己选择的结果。

基于这一巧妙的自然实验设计,作者进一步利用“双重差分”的计量方法,进行了严格的因果推断。

结果表明,在经济改革后,一个家庭每多种一亩茶叶(也即女性收入上升),新生婴儿为男性的比例降低1.2个百分点;而每多种一亩水果(也即男性收入上升),新生婴儿为男性的比例提升0.5个百分点。类似地,作者还发现,在这段时期内,家庭种植茶叶(即女性收入上升)对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有正面影响,而家庭种植水果则有负面影响。

结合茶农数据并给定一些简单的数学假设,作者得出估算:如果女性工资增长导致家庭总收入增加10%,则女性人口的比例会相应地上升1.3%。这意味着,如果女性的工资增长导致家庭总收入增加20%,中国的人口比例大致可与西欧达到相同的水准。这样的结果对应着非常鲜明的政策建议:增加成年女性的工资收入可以有效地缓解“消失的女性”这一现象。

综合来看,这则研究采取巧妙的方法设计,运用细致的微观数据,得出了稳健而令人信服的实证结果,并给出了易于执行的政策建议。相信更多类似这样文章的出现,将有助于把近年来甚嚣尘上的有关中国人口问题的论战提升到更为科学和有价值的层面上来进行。

参考文献

  • Qian, N. (2008). Missing women and the price of tea in China: The effect of sex-specific earnings on sex imbalanc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3 (3), 1251–1285.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