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周边“小伙伴”们不视中国为威胁?

2014-02-14 作者: 宿亮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如何让周边“小伙伴”们不视中国为威胁?

马来西亚华文报《联合日报》

中国崛起后会怎样?经济强权?政治霸权?负责任大国?与这些问题相伴而生的,是不少周边国家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传统意义上相对成功的“双赢”外交政策似乎在新时代没有阻止周边国家不同程度上对中国未来方向的怀疑和猜测。那么,“双赢”还管用吗?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吴本立(Brantly Womack)认为,“双赢”仍然有效,但仅靠与周边国家说“双赢”不足以缓解他们对中国的担忧。如果不能调整“双赢”政策,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在今后中美竞争中,中国将面临极大挑战。

“双赢”根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98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提出“安全新概念”,强调安全“应当建立在互信和共同利益基础上”。1999年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双赢”首次出现,随后成为中国外交关系文件中最爱用的词语。以“双赢”为标签的“好邻居”政策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在贸易、政治交流、投资、旅游等方面关系发展,推动中国和平崛起。

然而,吴本立认为,时过境迁,是时候调整“双赢”政策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全球化时代后第一次危机,由于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前所未有,危机导致经济和政治领域的不确定性迅速升高。而中国在危机中成为受影响相对最小的经济体,保持增长,不断拉大与周边小国的距离,缩短与欧美的差距。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年代,各国追求的边际效益,更愿意承担风险,更愿谈“双赢”;但多层次的不确定性之下,人们倾向于保护现有财产,各国也因此开始保守谨慎,警惕风险。

从“小伙伴们”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势头好,周边国家越来越依赖中国以保证复苏,中国从好邻居变成了亚洲经济中心。“小伙伴们”会不会自问:我们变成中国后院了吗?中国会成为霸权国家吗?中国的态度会从“大熊猫”变成“喷火龙”吗?

这体现了全球金融危机后,邻国对中国的意图和态度敏感程度陡增。再加上各国政府在网络时代面临更大执政压力,处理对外关系愈发紧张。

学者以南中国海问题为例,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的主权声明从没变化,为什么现在南海冲突有升级趋势,而此前则相对平静?

吴本立认为,周边国家经济上更依赖中国,自身就会更担忧中国的改变。无论中国以前是不是个好邻居,有没有一直强调“双赢”,与中国联系紧密的周边国家都会开始担心:强大的中国可能利用相互依赖关系成为地区主宰。它们在这种心理下开始与中国摩擦。

中国当然不会放弃对南海的主权要求,但中国面临的挑战是怎么让这些要求不会引发邻居们的过度担忧。南海宣言是个不错的开始,但要缓解关系、落实具体措施还有很长路要走。

吴本立认为,今后20年最大的国际问题是中美关系,但最大的问题不一定就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如果“小伙伴们”都支持中国,那么美国将无法掌控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睦邻政策是未来力量更加平等的中美关系如何相处中的重要一环。如果美国对中国敌意升高,中国对外关系的稳定就将取决于邻国。中国必须对小国如何看待自己引起重视。

苏联曾经与美国在冷战中对抗。它主张军备竞赛,以及控制周边国家形成“缓冲”。苏联的失败恰恰死在这种建立主宰的孤立集团。这种集团给予小国“小恩小惠”,实际上有“双赢”的成分,但最终多数加盟共和国都没有因为苏联解体而伤心。

在一个彼此力量不均衡的地区中,小国只有握有自由选择权时才对“双赢”有信心。如果地区强权在“后院”划势力范围,建立一种符合自身利益的地区结构时,小国不会考虑合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而是担忧这种势力范围会导致国家丧失自主权。小国会更愿意参与全球化合作,建立超地区关系,拥有更多选择。

“双赢”代表着以双边外交为主。这种政策的问题在于没有考虑到小国面临的风险,以及小国会在封闭环境下对大国意图的怀疑和担心。只有建立多边利益平台和全球机制,保持地区的开放性,让小国有更多选择,他们才会觉得自身不那么脆弱,从而更踏实。

中国如今卷入国际事务的程度比苏联更深。如果邻国不把中国视为威胁,并看中与中国和平关系带来的价值,对于中国而言是巨大的战略资本。不仅经济联系带来更广泛的社会交往,这也使得破坏这种友好关系成本巨大。因此,帮助“小伙伴们”建立对中国的信心比给与他们特定利益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 Womack, B. (2013). Beyond win–win: rethink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in an era of economic uncertainty. International Affairs, 89 (4), 911–928.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