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国神社:参拜与民意
靖国神社:参拜与民意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14年初前往靖国神社拜鬼,现场中国记者的反应是“恨不得脱鞋砸他”。安倍之前,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直接导致中日关系恶化至顶点。靖国神社是怎么一回事?日本政客究竟是怎么想的?日本民众支持他们吗?
靖国神社议题究竟是怎么回事?
上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达到顶峰。根据惠美子《神风特攻队,樱花,和民族主义:在日本历史美学的军事化》一书,靖国神社当时就是所谓的“军国主义思想堡垒”。与其他神社不同,靖国神社不归日本内政部管辖,而是由军方资助并“独立控制神社活动”。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占领军当局于当年12月15日颁布《神道教指令》( Shinto Directive ),禁止国家资助宗教活动,把靖国神社定为一处私有财产。不过,对于战争中阵亡亲人的“遗族”而言,靖国神社仍是他们的“记忆库”。
1978年,14名甲级战犯被秘密供奉进这座神社,直到第二年4月,这一消息才被公众知晓。
靖国神社方面的历史记录称,“最近一次大战不是侵略战争,而是自卫战争”,“为的是亚洲国家从欧美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这种言论与二战期间军国主义的战争借口如出一辙。
靖国神社对日本政客而言,始终具备政治利益。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政府曾多次尝试把靖国神社变成国家祭祀场所。日本战争遗族会成为这一主张的主要支持方。当遗族会成为日本自民党的关键支持力量后,对靖国神社的推崇成为二者政治勾结的直接产物。前中曾根康弘1985年的参拜靖国神社导致这一问题国际化。
另外,遗族会多次反对在设立新的国家纪念设施取代靖国神社。
在日本国内,靖国神社本身就是以社会党代表的主张神道教与政府政教分离的自由派和以自民党为首的保守派政治斗争的焦点。
前首相小泉历次参拜与狡辩
美国圣约瑟夫大学日本学者福冈和也(Kazuya Fukuoka)2013年发表在学术刊物《亚洲政治与政策》( Asian Politics & Policy )上的文章收集了小泉政府期间的首相国会发言、民意调查和媒体舆论。
小泉2001年至2006年任内,就参拜靖国神社一事73次前往国会参加听证。从其国会发言中可以看出小泉在靖国神社问题上愈发趋向强硬的态度。
上任之初,小泉对于邻国的反应和批评还是在意的。2001年参拜靖国神社,他准备了三套方案。据他事后称,没有选择8月15日日本投降日参拜的A计划,是“考虑邻国感受”。小泉也没有选择在这一敏感日期后17日参拜的B计划,因为他不希望国内在15日之后就是否参拜引发舆论争论。最终,小泉选择13日参拜的C计划。
2002年,小泉选择4月21日参拜,称这一时间点不会造成“国内外忧虑”。但这一行径遭到了中韩两国一致谴责。参拜行为对地区关系造成影响很大。在这之前的参拜后,小泉2001年10月还是访问了中国,就这一议题与中国磋商。但2002年之后,小泉几乎失去了中方的信任。
2003年,小泉1月14日突然拜鬼。这是第一次没有通知党内和执政同盟政治人士的“突然袭击”,事后也没有公开解释这一事件。这一时间点在中韩两国更换最高领导层之前不久,导致关系恶化,小泉原定当年5月访华没能成行。
2004年,小泉故技重施,1月1日再次拜鬼,称这一行为是“新年传统”。这次参拜不仅恶化中日韩关系,更引发日本国内反对。日本最大商会经济团体联合会警告小泉此举的危害。日方正积极争取的中国高铁合同也遭到压力。另外,这次参拜后,小泉在靖国神社问题上态度转变,公开在国会中说“每个国家都有纪念死者的理由”。同时,小泉在另设纪念设施的问题上降低调门。
2005年,中国社会反日情绪高昂,小泉同样开始语出激烈。他10月17日参拜经过神社。那天是两年一度的靖国神社大祭头一天。
2006年,小泉执政最后一年在国会的措辞更加极端。他曾在国会说:“我就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不少日本人同意中韩政府的观点,反对我参拜。”在这一年,他不再带上遮羞布,直接选择8月15日参拜。
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在当时影响到公众的观点吗?小泉无疑是日本战后影响力最大的首相,公众支持率较高。由于在党内较为孤立,小泉被称为独狼,更需要公众支持。他的领导风格强硬,要“领导舆论而不是追随舆论,认定公众无疑会拥护他的主张”。但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公众是否买账又是另外一回事。
公众与政客观点逐渐分叉
福冈和也援引《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以及日本广播协会等媒体多年进行的民调,分析民众对官方是否应参拜靖国神社、是否应另设国家纪念机构及亚洲反日情绪的看法。
2001年,日本民众总体支持首相参拜,69%的人在民调中赞成。但此后,随着中日韩关系紧张,日本公众不再支持小泉参拜。到2006年,54%至57%的民众在民调中反对参拜。多数人认为,小泉之后的首相不应再参拜靖国神社。
公众对于靖国神社的态度中有三点值得注意:
首先,民众起初总体不反对参拜,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在支持者中,多数选择“以一种谨慎的方式参拜”,只有少数选择“积极促成”。相比较1985年中曾根康弘时期,多数民众更加重视亚洲邻国的反应。
其次、尽管中日关系在2004年至2005年有所恶化,但由于中国反日情绪导致日本民众对中国存在看法,这并不意味着支持参拜靖国神社。55%的人认为中韩抗议“可以理解”。尽管2005年两国关系恶化达到顶峰,半数民众仍反对参拜。
最后,多数日本民众多年来倾向于建立新国家纪念设施,回避靖国神社议题。
福冈和也认为,日本社会对于战争的看法在上世纪90年代产生转变,人们不再像80年代时回避战争罪行问题,而是认识到国家作为一个集体应承担战争罪行,并意识到真诚向战争受害国道歉的重要性。但日本政客此时却还在讨论一些历史事件的“真伪”。政客与公众观点在这一时间点开始走上不同轨道,从小泉参拜的过程和民众支持率就可以看出。
这名在美国任教职的日本学者认定,纪念战争死者是民族自我认同的一种基础,但靖国神社作为纪念战死者的场所“没有得到认同”,其敏感的历史和现状使得这一神社在亚洲争议不断,如果日本政府继续听之任之、无所作为,靖国神社议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导致亚洲国际关系恶化。
福冈和也的研究发表在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之前,在文章中福冈指出小泉之后还没有首相敢于以牺牲睦邻关系为代价拜鬼,但如今不知日本学者又会对新一次的参拜作何解释。
参考文献
- Fukuoka, K. (2013). Memory, Nation, and National Commemoration of War Dead: A Study of Japanese Public Opinion on the Yasukuni Controversy. Asian Politics & Policy, 5 (1), 27–49.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