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此或彼|理解族群冲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2014-03-28 作者: 陈硕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非此或彼|理解族群冲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陈硕专栏·非此或彼
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
本书是理解族群冲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作者是杜克大学法律与政治学教授Donald L. Horowitz。
</img>

族群冲突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横向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族群政治的问题。纵向来看,族群冲突也是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族群政治往往与战争、民主化、国际关系和经济事务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政党、工会、或是反政府组织背后也都有鲜明的族群背景。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族群冲突也表现出了很多的共性。这就为我们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然而, 现有文献对于族群政治的研究存在很大的不足。一方面 ,无论是政治家还是社会科学家都没有意识到族群问题的重要性。他们一般认为族群政治是保守势力、现代化压力和阶级冲突在族群层面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 ,族群问题的突发性和敏感性也导致我们对族群政治的研究非常缺乏。 因此 ,我们需要一个标准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族群政治,研究族群冲突背后的因果机制,并为减少族群冲突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研究族群冲突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比较范围。为了更好地实现有控制的比较研究,本书在选择样本时主要基于以下四个原则:

首先,作者将研究的 样本限制在二战期间(或战后)独立的社会分化严重的发展中国家。 这样做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欧美人对于自己族群身份的认同远没有亚非地区来得强烈。第二,在欧美社会中,身份的识别主要基于语言、社会阶层和宗教等层面;而亚非地区的身份识别则主要基于族群。第三,欧美的族群冲突的密度要远小于亚非地区族群冲突的密度。

其次,作者 只考虑了那些族群之间地位平等的样本 ,而没有考虑那些族群间存在社会等级差异的样本。这两种类型的族群关系存在显著的区别: 族群间的社会等级差异 一般是历史上侵略和占领的结果。在这一关系中,居于从属地位的族群很难成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不能独立地产生自己的领导人,并且衣食住行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这种类型的族群冲突往往具有鲜明的阶级斗争色彩:从属的族群往往会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甚至颠覆那些地位较高的族群。 而地位平等的族群关系 往往是移民或原住民活动范围扩大的结果之间,各个族群具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之间的关系更类似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在族群冲突中,他们的目标往往不是社会革命,而是争取更大的自治权。 需要强调的是 ,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同时存在有等级的和平等的族群关系。两种类型的显著差别使得我们不能将他们放在一起同时比较。 因此 ,本书将只讨论平等的族群之间的关系。

第三,我们 只研究那些规模较大的族群 ,因为这些族群之间的冲突往往发生在政治中心而非边缘地带。同规模较大的族群相比, 规模较小的族群 能力有限,因此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活动。此时政治的运作是有足够弹性的:中央政府可以在族群之间发挥缓冲和调和的作用,在不伤害其他族群利益的情况下满足某个族群的利益诉求。 而对于规模较大的族群来说 ,他们往往有能力活动在政治中心地带。此时中央政府本身就是族群之间竞争的中心,一个族群的诉求很可能会伤害其他族群的利益。 因此 ,规模较大的族群在政治中心发生冲突的规模和辐射范围都更大,以他们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观察和理解族群冲突。

第四,本书对于“族群”的 定义是一个包容性的概念 ,包括他们的肤色、面貌、语言、宗教及起源等方面的差异。这一定义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因为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肤色、语言和宗教的差异与族群差异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作者之所以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主要基于两个原因:第一,肤色的差异本身并不能会导致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敌意,我们所看到的这一现象只是族群间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一种表现。第二,有一系列可见的及不可见的特征来对族群进行识别,肤色只是其中之一。同样,对于语言差异和宗教差异也没有必要作过度的强调。

最后,作者认为在定义族群这一概念时最核心的要素是共同的起源。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