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私营企业主成为基层政治精英

2014-04-09 作者: 刘冬舒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越来越多私营企业主成为基层政治精英

□“政见”观察员 刘冬舒

村支书500

中国基层政治精英的形成和变迁,一直是研究中国政治发展的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领域。无论是古代以士绅为主的农村治理,还是建国后依据阶级出身选拔基层干部的制度,都与中国社会整体的政治结构和政治发展密不可分。香港大学学者阎小骏基于对河北省某县的实地考察,提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取代传统工农阶级,成为基层党组织的党委书记,并形成新的基层政治精英阶层。作者进一步指出,这种趋势改变了基层的资源和政治结构分布,并在经济自由化背景下的中共基层统治结构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在三年时间内对河北省Q县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全县354个行政村中,有相当比例的村支书源自企业主群体,而“选拔先富群体进入乡村管理队伍”也成为当地选拔村支书的重要依据。这类村支书一般在公开的村级选举中获胜并由当地镇党组织任命。

与传统村支书权力主要基于上级任命不同,新型村支书的权力更多是基于他们与当地村民社会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作者根据这种联系,把新型村支书分为以下六种类型:(1)外地经商的本地人士;(2)在氏族中具有较高地位的本地商人;(3)专业人士(乡村医生等);(4)本地农场主;(5)从商的退伍军人或公务员;(6)村镇集体企业经理。

作者进一步指出,这些新兴经济精英通常依靠相似的途径获得政治资本,并参与本地政治活动。这些途径主要包括本地慈善活动,为本村村民提供致富的途径,以及与当地政府的商业合作。这些途径保证了新兴的经济精英可以同时获得来自当地政府和村民的支持,并藉由这些支持,进入当地政治权力结构。

新兴企业主和经济精英为何寻求担任村支书?通过对Q县村支书的访问,作者分析了四类动机。第一类主要是为了“寻租”,即通过成为当地政治领袖确保其在本地的经济利益。第二类为政治追求,即通过成为当地政治领袖,获得参与当地政治决策的权力。第三类为宗族利益,即通过成为当地政治领袖来保护自己宗族的利益。最后一类则是为了社会地位,即通过担任村支书,获取与自己经济水平相称的社会声誉和地位。在这四类中,第一类仍然是最主要的动机,这反映出私营企业主寻求成为当地政治领袖,最主要的考虑仍然是经济利益。

根据其调查结论,作者总结说,新兴经济精英们并非以统一的新兴阶层的身份寻求政治权力,相反,他们更倾向于依据各自独特的情况分别寻求政治地位。这进一步证实了之前研究的观点,即新兴经济精英在中国并不一定会组成统一的新阶级并形成对于政治改革的压力,相反,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与当地党组织合作以获取政治地位。这种源于经济改革的趋势,对于企业主和当地党组织同样有利——企业主获得了参与本地政治的机会,而当地党组织可以利用企业主的人脉和知识更好地治理当地,发展经济。因此,两方都有相当意愿推动新兴企业主成为基层政治领袖。

这种趋势反应了中共在基层管制策略上的调整与转变,而这种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转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无疑改变了中国基层政治结构,使得以私营企业主为代表的经济精英更容易将他们的经济成就转化为政治权力,并使得他们在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中,可能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Yan Xiaojun (2012). “To Get Rich Is Not Only Glorious”: Economic Reform and theNew Entrepreneurial Party Secretaries. The China Quarterly,210, pp 335354 </br>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