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攫取非洲的耕地吗?
中国正在攫取非洲的耕地吗?
“北京和马普托在2006年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在赞比西河谷地区建大型农业项目······该项目预计会带来2万名中国人。”一份2007年发布在“瑞士国际关系与安全网络”网站如是报道。在2007至2008年期间,随着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中国在非洲的农业投资逐渐引起众多国际媒体的关注。许多类似的媒体报道被智库和非政府组织引用,以证明中国正在攫取国外土地(Land Grabbing)解决自身粮食安全问题。 </br> </img>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龙的礼物》作者Deborah Bräutigam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海森副教授发现,这些报道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其中部分甚至未经实地调查考证却不断地被转引,以致于到2012年,国际社会已基本形成了对于中非农业合作的误解——中国正积极获取大量非洲可耕土地。两位学者的研究结果则显示,中国公司在非洲获得的土地有限,且农业产出也是供非洲当地消费为主。
中国与非洲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主要是以对外援助的模式实现。当时,中国帮助非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不少大型国有农场。随后的二十年间,北京政府开始接手许多最初由台湾援建的农场和技术中心。这些项目大多因为非洲当地政府与台北“断交”而难以维持。从90年代开始,为了提高农业援助项目的可持续性,中国开始改进援助方式,推动政府援助与企业运营相结合的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尝试是2006年宣布建立的十几个援非农业技术展示中心:中国企业接受三年政府援助以建设和运营中心,并在此期间寻找盈利方式以让中心日后自负盈亏 。
中国企业对非农业投资则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由于国际金融和援助机构鼓励受援国进行结构性调整,不少中国援非农业项目被私有化,部分中国企业顺势承包下这些项目,如在塞拉利昂和马里的制糖项目。
目前,虽然多个中国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银行(如农业部、中国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尝试推出不同措施以鼓励企业投资海外农业,但是敢于涉足非洲农业市场的中国公司仍较少。除了在喀麦隆、马里、塞拉利昂和赞比亚的几个农场项目,这些公司的投资规模也普遍偏小。两位学者以中国商务部公开数据为基础进行估算,认为截止至2012年,中国累计批准对非农业种植领域的投资大概仅在1.72亿美元至4.88亿美元之间。同时,鼓励对非农业投资的措施对双边农业贸易影响也十分有限。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农产品数量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农工产品,如布基纳法索的棉花和津巴布韦的烟草。
两位学者最后仔细考证了数个广被传为中国“抢地”的真实案例,均发现中国在非洲农业领域的影响力往往被夸大。比如,媒体曾于2007年报道中兴能源有限公司在刚果民主共和国投资10亿美元租赁300万公顷土地种植棕榈以生产生物燃料。然而,该项目虽得到当地政府批准,但获批土地实际仅为10万公顷左右。而且,作者发现截止至2013年5月,该项目进展停滞,中兴公司仅仅利用了256公顷土地种植玉米、大豆等。
两位学者最后总结说,中国企业目前主要是因自身商业利益驱动而对非洲农业进行投资,这些投资行为并非中国政府谋划在非洲获取土地种植粮食以满足国内需求的战略的一部分。与许多媒体报道相反,这些农业项目投资增长较慢,而且非洲政府在双边农业合作中的能动性(包括要求与中方建立合资企业、主动寻求中方技术支持、谨慎对待土地租赁分配等)也往往被低估。
参考文献
- Bräutigam, D & Zhang, H. (2014). Green Dreams: Myth and Reality in China’s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in Africa. Third World Quarterly, (34), 1676-1696.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