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已是国际政治集团,而非经济集团
“金砖国家”已是国际政治集团,而非经济集团
2013年下半年以来,受美国缩减量化宽松、中国经济换档升级、乌克兰危机局势升级等因素影响,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全球新型经济体在经济运行方面的表现普遍不佳,唱衰“金砖”的论调也再次在一些国际舆论中出现。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金砖国家”的概念早已拓展延伸。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庞珣(Pang Xun)近期在卡内基基金会网站上刊文,认为“金砖国家”已自我定义成世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目前五国之间的伙伴关系更多是基于政治因素而非经济逻辑,新型市场经济下滑并不会影响“金砖国家”在世界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文章认为,近些年来唱衰“金砖”的论调,基本都是基于同一个逻辑:“金砖国家”是一个经济概念。从这个角度看,2001年提出的“金砖国家”的确有点过气:五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似乎是十年前的事。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系列类似的概念也多次出现,包括“未来11国”(NEXT 11)、“远望五国”(VISTA)等。而由“金砖”概念之父、前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提出的“薄荷四国”(MINT),去年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文章指出,“金砖国家”这个概念从经济学上说,的确不是那么严谨。“金砖国家”除了都在200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以外,缺少成为一个集团的“共性特征”,各自经济模式差别很大。而且近几年来,除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外,其他“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差强人意。世纪之初的关于“金砖国家”可能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说法,也逐渐被证明可能只是失败的预言,不再被人提起。从2010年南非被吸收加入“金砖国家”来看,“金砖国家”这个概念似乎在经济上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其在经济上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那到底是什么让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这五个截然不同的国家走到一起呢?作者认为,相较于为人津津乐道的经济奇迹,国际政治现实才是主要原因。其实,当2001年“金砖四国”的概念被提出时,这些国家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标签的意义。直到2006年以后,“金砖”们才反应过来:这个标签可以加强彼此的身份认同,并作为采取集体行动,以改变国际政治的某些现状的符号象征。
2010年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就是国际政治因素的典型体现:南非的经济规模、影响力特别是经济增长率都与其他“金砖”相去甚远,但南非作为南部非洲最为重要的国家,其加入使得“金砖”的代表性明显上升。目前来看,这五个国家都是雄心勃勃的地区大国,挑战美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的实力和意愿都很强烈。
文章认为,目前“金砖国家”的联系还比较松散,但只要这五个国家还都致力于改变国际体系现状,这种联系就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有人担忧,中国经济发展明显快于其他四国,会使“金砖”解体。但实际上,由于“金砖国家”是政治集团而非经济集团,中国的“一枝独秀”反而可以为其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和基础。
对中国而言,随着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也热切希望增加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参与度,最终改变与己不利的国际规则体系,而“金砖国家”正是中国达到此目的的绝好抓手。因此,中国会和其他几个国家通力合作,保证“金砖”体系的顺畅运行。正如作者在文章最后指出的那样,“金砖国家”凭借其丰富的政治内涵重新获得了生命力。未来无论经济学界再都提出什么样的概念,都与“金砖”关系不大,“金砖”将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Pang Xun. Are the BRICS Irrelevant?, CARNEGIE–TSINGHUA CENTER FOR GLOBAL POLICY, 2014 , http://www.carnegietsinghua.org/2014/04/08/are-brics-irrelevant/h7i1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