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失职官员更容易受到处罚?
什么样的失职官员更容易受到处罚?
如今,维稳已成官员绩效评估中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地方官员而言,如何回应群体性事件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一方面,他们必须尽可能平息民怨,甚至不惜使用武力来完成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而另一方面,假如他们所采取的手段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反而进一步引发了更激烈的冲突,那么他们也很可能被认为失职,并受到上级的惩罚。
不过,根据经验观察,并不是所有“失职”官员都会受到惩罚,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谁受惩罚,谁又可以平安无事?
香港科技大学的蔡永顺教授和合作者认为,地方官员是否受到惩罚取决于两个因素:失职后果的严重程度;官员在该次事件中责任和角色。其中,后果的严重程度通过三个指标来衡量:事件的参与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否被媒体曝光。而官员的责任则取决于纠纷是否直接由官员引发或者官员的响应手段是否恰当。
为了验证上述判断,他们搜集了486件发生于2000至2010年间的官民纠纷,并从其中选取了185件能够提供上述指标相关讯息的案例进行分析。
他们发现,官员受到惩罚的可能性和行政级别存在反向关系。也就是说,级别越高的官员,因为官民纠纷而受到惩罚的可能性相对越低。这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首先,因为大多数官民纠纷都发生在基层,级别越低的官员自然越可能面对更多的社会矛盾,承受更多的失职可能。当然,假如纠纷能够在产生所谓的“严重后果”前得到解决的话,地方官员还是可能避免受罚。其次,从官员筛选和培养的角度而言,级别越高意味着花在培养该官员上的资源和时间越多,因此如非不得以,中央会选择尽量少惩罚级别高的官员,以免影响整个官僚阶层的稳定。而且,当纠纷超出基层,惊动到上级政府并可能影响到政权的合法性时,“弃卒保车”就更是理性的选择。
更有意思的是,文章还简略探讨了地方官员“逃避”受罚的技巧和失职官员复出的问题。前者的典型手段包括截访,以及把纠纷的扩大归结为少部份“别有用心”的人在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而后者的分析结果则是级别越高的官员越可能随后复出,其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官员培养成本。另外,如果惩罚的决定是由级别相近的地方领导(比如说县级对镇一级进行处罚),而非更上级的政府官员作出的话,失职官员也可能有更多机会随后复出。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地方“保护伞”的行为。
参考文献
- Cai, Y., & Zhu, L. (2013). Disciplining Local Officials in China: The Case of Conflict Management. The China Journal, 70 , 98–119.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