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行现实主义的中国:进攻还是防御?

2014-05-29 作者: 宿亮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奉行现实主义的中国:进攻还是防御?

china-566

2013年11月,美国著名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访问清华大学,与学者阎学通辩论中国能否和平崛起。“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米尔斯海默一脸微笑,但其关于中国会在亚洲确立霸权、把美国逐出亚洲的理论保持一贯的尖锐。

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丛林法则”适用于今天的中国么?美国中国问题专家柯庆生1996年就在《外交事务》杂志撰文称:“中国将是冷战后世界中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卫道者。”

台湾辅仁大学助理教授 林一凡 在一篇名为《中国外交政策中两种现实主义的故事》的学术文章中,对当代中国在国际政治中所奉行的现实主义进行分析,得出中国的战略意图是:“把霸权(美国)排除在外,压制日本和印度,在东南亚避免遭遇制衡。”

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界重要的发展是结构现实主义中“防御性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两种存在针对性的理论流派发展。前者以兰德尔・施韦勒、法里德·扎卡利亚为代表;后者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

无论“进攻性”还是“防守性”,两种流派都坚持经典现实主义以国家为中心,以及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基本预设。换句话说,没有超国家行为体能确保国际安全,“任何国家任何时间都可能使用武力,所有国家都必须时刻准备,要么以暴制暴,要么为脆弱付出代价”。

具体做法上,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安全困境不会让国家时时拔剑相向,因为这种困境可能会得以“解决”。一国可以通过技术、地缘、政治联合等防御性手段增加进攻性行为的复杂性,从而克服安全困境。

进攻性现实主义则认为,均势“铁律”依旧重要。在安全困境中,单一国家不可能知道对方的意图,与生俱来地追求进攻性军事能力。在一个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世界中,只有最大化占有权力才能确保安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各国开始进行军备竞赛。在没有全球化霸权的时代,各国都在追求本地区的霸权。

林一凡 通过现实主义这两种流派对中国进行分析。用防御性现实主义的视角,不必太担心“中国威胁论”,因为军事技术发展、美国及其盟友的关系动能保证东亚地区形成均势平衡,不会一边倒。而在进攻型现实主义的视角中,中国在东亚地区均势中,会利用一切机会扩展力量、增加在东亚的影响力,挑战东亚地区现状。

就中美关系而言, 林一凡 认为,美国是中国成为地区霸权的最大障碍。中国近年来的军事现代化很清晰的意图是对抗美国干涉东亚地区事务,同时避免东亚其他国家形成针对中国的联合。为了达到这种目标,中国还在利用各种机会施展软实力,增加在东亚地区的影响。

就中国与地区强国的关系, 林一凡 认为,中国更倾向于单极化东亚。由于日本始终没有肃清军国主义余孽,中国反对日本军事正常化。对于印度,中国强调印度是南亚国家,不希望印度过多介入东南亚事务,不承认印度是合法拥核国家,同时在国际问题中支持巴基斯坦。

林一凡 看来,中国对美国、日本和印度显示了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特点,而对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则显示了防御性现实主义的特点。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向着积极地方向转变。中国是第一个与东盟签订友好与合作条约的大国。不少中国学者也指出,中国对待东南亚国家,政策较为温和,原因是如果中国采用进攻性战略,可能导致这些邻国形成敌对中国的联盟,并与美国等远距离的强权国家关系越来越近。

不过,但就国力而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差别越来越明显,这也就决定了未来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握有话语权的是中国。特别是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并不急于签订具有约束力的条款,但同时强调中国无可争议的主权。

林一凡认为,从中国的崛起来看,现实主义远远没有过时。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仍是解释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换句话说,崛起中的中国依旧在战略性的进攻与防御之间奉行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准则。

参考文献

  • Yves-Heng Lim, A Tale of Two Realisms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ume 9, Number 2, September 2011,pp. 299-312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