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的远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
未竟的远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
#一战
一战已经过去百年。中国与一战的关系或许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在那场战争中,除了法德前线挖战壕的中国劳工外,差点就会出现三四万中国远征军代表协约国作战。为什么中国会对一战感兴趣?中国远征又为何最终没有实现呢?
香港大学历史学教授 徐国琦 在《军事历史》杂志撰文《大战和中国远征计划》,用史料还原那段战争风云中的中国角色。
一战爆发前后,中国正处于纠结的历史节点。甲午一战,连原本小小的邻国日本都拥有了蛇吞象的本事。惨痛的代价让中国警醒,必须要走上复兴之路,否则民族存亡都成了未知数,这种社会思潮是中国在20世纪初的主旋律。
中国经历着社会和文化的巨变。大清帝国和孔子礼教统统被抛弃,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成立,民族主义思潮崛起。为了与过去决裂,中国施行公历,社会精英开始质疑传统文化、语言,以及政治立场和外交实践。政治上的混乱局面之下,社会正孕育着活力、希望。那时的中国,一方面混战、民不聊生;另一方面,积极的社会实验也在发生。
徐国琦教授认为,中国20世纪初的政治主题是如何作为一个平等的伙伴加入国际社会。当时的中国正在列强侵略造成的被动和社会变革的主动力量推动下加紧现代化进程。这种现代化包含面向世界的国际化和面向国内的西方化。长期积贫积弱的中国开始重视外交,因为这是弱国在国际舞台上表达声音的唯一方式。
不过,国际社会也在改变。长期奉行均势原则的国际局势此时受到美国、日本、德国等后发国家的挑战。这种局面给了中国机会。
一战爆发,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精英不约而同的激动,因为他们看到中国在世界舞台改变地位的机会。梁启超说,这是“千年不遇”的机会。战争头两年在德国留学的张君劢回国后也积极推动中国政府参与战争, “中国为了废除列强的不平等条约,需要为世界做点什么。”社会舆论也纷纷强调中国参战的政治外交和经济好处。
不仅如此,北洋政府高官,如梁士诒、张国淦、段祺瑞,也都积极推动政府出兵。
除了中国,同样有人视一战为机会,那就是日本。日本作为协约国一员,希望攫取德国在中国的利益,1914年、1915年连续两年反对中国参战的请求,并在西方列强无暇顾及时提出“21条”。北洋政府看到危机,为了避免沦为日本附庸,必须参战。由于受日本阻挠无法正式参战,中国在1915年中期决定以中立国身份派出劳工。
从1915年至1918年,大约15万中国劳工在英法政府的安排下前往欧洲,不少人在前线工作,大约3到4千名中国劳工丧生。这些牺牲最终给了中国外交官坐在谈判桌前的机会。
参战的机会出现在1917年。美国当年2月断绝与德国关系,呼吁其他中立国响应。中国第一个响应,这是等待了三年的难得机遇。中国官方再次兴奋起来,他们知道加入战争是改变中国国际外交地位的难得机遇。
中国3月与德国断交。要不是段祺瑞政府与总统府、国会互相扯皮,中国恨不能第一时间宣战。中国宣战的那天是8月14日,恰巧是八国联军当年进入北京的日子。宣战难得地得到包括陈独秀、李大钊在内的全中国各政治势力的支持。
中国废除了德国、奥匈帝国强加的不平等条约、领事裁判权和殖民地,向全世界发出呼声,要求得到尊重,并希望日本归还山东权益。中国1917年3月向协约国提出要求,推迟庚子赔款,增加关税、在天津和公使馆区域驻军等。协约国没搭理中国的要求,但能够取回德奥掳走的权益,已经是不小的成功。
那时,协约国中只有法国急切希望中国派兵。按法方的一份计划,中国士兵可以组成1200至1500人的兵团,由中国军官指挥,先在后勤部门工作,随后上前线,把欧洲士兵从艰难的地面战中解放出来。法国人估计,以中国的人口规模,可让中国派遣70到80个军团。
法国之所以这样打算,是因为法国前线的中国劳工辛勤工作得到了法国军队认可。1917年8月,法国正式提出了要求中国派兵的请求。
1917年9月1日,段祺瑞明确告诉法国,中国愿意与协约国展开军事合作,派遣数百名士兵前往欧战前线。在与法国人的密电中,中国当时的外交部提出,愿在6个月内派遣2万到3万中国士兵到前线,人数甚至可以更多。
但出兵欧洲的想法没有得到协约国所有人的同意。
日本要把中国变成附庸,多次阻止中国参战。与此同时,日本和英法俄签订密约,确保日本攫取德国在华利益。也就是说,当中国积极申请参战的要求获得同意时,中国参战最重要的目标,即恢复山东主权,已经没戏了。协约国欺骗了中国,而天真的中国却一直抱有出兵赢得公正和国际声望的信念。
日本虽然在背后玩弄了中国,但依旧担心中国出兵会增加中方的外交声望。日本虽属协约国,但没有向欧洲派出一兵一卒。相比之下,中国出兵,甚至取得战事成功,都会衬托日本的卑鄙。日本于是操纵中国国内政局,黎元洪和段祺瑞在国内争权夺利影响了中国政府的效率。
不只是日本,英国也不赞成中国出兵。傲慢的日不落帝国瞧不起中国士兵,认定中国士兵到欧洲不过是浪费轮船的吨位,没有任何军事回报。不过,英国人没有明说,只是给法国提出了中国士兵来欧洲的苛刻附加条件,让中法都没有办法满足这些要求。
曾经积极让中国响应呼吁、断绝与德国关系的美国听到中国要出兵,也开始犹豫。先前,美国曾答应提供给中国2500万美元军饷,但此时这笔钱连影子也看不到了。
中国政府1917年底就已经准备好4万士兵,只待解决运输和军饷就能出发。为了避免中国远征方案失败而导致法国声望受损,法国积极与英日美三方斡旋。与此同时,段祺瑞政府也紧张起来,因为远征方案失败同样会让段祺瑞名誉扫地。中法双方频繁通信,积极想办法。
此时,战事已经进展到1918年,协约国大部分已经开始考虑战后安排,根本不再考虑中国是否出兵参战的问题。1918年4月底,法国遗憾地通知中国,方案取消。
历史不能假设,但看罢徐国琦教授描述的这段历史,不得不去想象整船整船的中国士兵抱着“汉阳造”、穿着略显破旧的军装,在中国港口接受民众的欢送,带着恢复民族荣耀的期待踏上征程,参与那场混乱的战争。
徐国琦认为,尽管历史学家认为一战是没有人获益的悲剧,但讽刺的是,中国的确从中赢得了一些东西,例如部分领土主权、取消了针对德奥的庚子赔款、参加了战后的和平会议并把中国问题升级为世界性议题,与德国签订了第一个平等条约等等。
远征没能成行,但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的角色仍旧值得在百年之后细细咂摸。
参考文献
- Xu, G. Q. (2008). The great war and China’s military expedition plan. 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72 (1), 105-140.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