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澳门不同在哪里?
香港和澳门不同在哪里?
#澳门 #香港
香港和澳门是在20世纪末相继回归的,前后差距仅两年。“港澳”也总是被同时提起,被认为是“一国两制”政策的成功实践。但是,不尽相同的殖民历史、经济战略意义,以及殖民国家的发展变迁,注定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之路有着诸多不同。
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陈明銶教授(Ming K. Chan) 撰文从中英和中葡双边谈判、香港和澳门的民主化进程、驻军安排和两地民众反应等方面梳理对比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历史。
殖民史
香港的殖民历史始于1842年签署的《南京条约》——清政府将香港岛永久割让予英国治理。随后又在1860年的《北京条约》中将九龙半岛(即界限街以南土地)割让予英国。1898年英国政府以加强香港防卫为由,迫使清政府从1898年7月1日起租借新界(包括新界、新九龙及离岛地区)给英国,为期99年。
在许多中国人看来,英国对香港的殖民正是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署不平等条约这段屈辱历史的缩影。1950年,中英双方达成协议:中共暂时无意接收香港主权,以换取英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但双方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才提升至全面外交关系)。
而早在1535年明朝中期,通过贿赂当地官员和缴纳税收等方式,葡萄牙人采取低调、不直接对抗的态度开始了对澳门长达四个多世纪的实际占领。并于1573年与明朝政府签订租约,每年交付地租500两白银。此后,葡萄牙开始逐渐扩大并加强对澳门的占领和管辖。但在长达三个多世纪里,葡萄牙人只是被当作因通商需要居住在澳门的“租客”而已。
直到1887年,清政府与葡萄牙签订了《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同意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之后在1928年,国民政府与葡萄牙重签条约,澳葡政府继续对澳门的占领。但在1966年“一二•三”警民冲突事件发生后,葡萄牙政府在澳门的管治威信基本丧失,北京实际已经能够控制澳门。1974年葡萄牙发生康乃馨革命,新政府实行非殖民化政策,于1979年与北京达成秘密协议,承认澳门为“葡萄牙管治下的中国领土”。
双边谈判
围绕香港的主权争议从1982年中英谈判开始一直持续到1997年。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华,提出按照之前签署的条约,英国享有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永久主权。但邓小平明确表示主权问题没有妥协的空间,双方未能达成共识。
之后,英国政府提出仿效1979年后澳门模式“以主权换治权“——承认中国拥有香港的主权,以换取英国继续管治香港。但中方坚持主权治权不可分开。考虑到占据93%土地以及众多基础设施、工业和人口的新界租期约满后,香港岛和九龙半岛无法独立维持。1984年,英国终于就香港主权问题让步,并于1984年签署《中英联合声明》。
陈明銶教授认为,中英谈判实际上是一场关于香港主权与民主化的博弈。主权争议不仅阻碍了中英谈判,也加剧了北京对于英国推进过渡期香港民主化进程的不满。
相比于中英谈判的纠葛,1979年葡萄牙承认中国对澳门的主权使得中葡谈判进展相对顺利。事实上,葡萄牙一直在等待北京主导解决澳门问题。但直到中英草案签署后,澳门问题才正式提上北京的议事日程。中葡建交后,两国高层互访推动了中葡谈判的进程,最终历时9个月即宣布完成。
虽然不存在主权争议,但是双方对澳门回归的时间、土生葡人公务员以及国籍问题存在较大分歧。中葡相对友好的关系和澳门略逊于香港的经济战略意义,使中共在这三个问题上采取了相当灵活的态度,同意将原本计划1997年收回澳门的时间推迟到1999年,并允许土生葡人公务员留任特区政府。同时,持有葡国护照的华人仍可使用原有护照,并享受葡萄牙及欧盟公民权。
民主化
对于香港民主化的不同立场始终影响着过渡期香港-中国-英国之间的关系。
1992年上任的末任港督彭定康在最后一届立法局选举进行大幅改革,推进民主化——增加接近普选效果的“新九组”。同时,以民主党为首的泛民主派在地区直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而亲中派只拿到20席中的2席。这使得北京宣布放弃“直通车”(即最后一届立法局可过渡为特区第一届立法会),并以非选举产生的临时立法会代替。这表明北京拒绝接受在英国支持下香港取得的民主化努力。
陈明銶教授认为,即使在“一国两制”方案下,中共也很难在自己的主权范围内接受一个民主政体。而民主化运动相对较少的澳门,却享有较长时间葡国支持下的选举体系。早在1976年的第一届立法会17名议员选举中,便有6席由直接选举产生。随后直选议员人数逐步增加。但在亲北京阵营的主导下,澳门的民主化还是进展缓慢。特区政府也继续了葡萄牙时期的政府结构——非直选特首领导的行政机构和弱势的立法会。
驻军安排
殖民地时期,驻港英军的主要目的是领土防卫,港府需要时可协助香港治安。1949年时,最多曾有45000名英军驻港。直至1995年,驻港英军减少到3250人,主要负责边境禁区治安,后来也由香港警队接手。
所以,有舆论认为解放军驻港并无必要。而且在港人心中,解放军的形象也曾在1980年代末遭受重创。中共高层也曾表达1997年后不驻军香港的言论,邓小平曾因此事大发雷霆并最终决定驻军香港,他认为这是行使中国主权的体现。不过,《基本法》明确规定驻港解放军不干预特区的地方事务,同时必须遵守特区法律。
而早在1975年,葡萄牙政府已经撤走驻澳门的军队,所以葡方提出中方也不应驻军澳门。尽管葡萄牙对中方在交接前15个月才改变立场要驻军澳门毫无准备,但最终还是接受了现实,承认这是中国政府与澳门特区政府的内部事务。同时,由于过渡期时治安环境不断恶化,澳门民众实际上非常欢迎解放军驻澳。
民众的反应
陈明銶教授指出,香港民众对主权移交的悲观和恐惧与澳门人的平静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中英谈判、《基本法》起草以及立法局改革等事件构成了香港人的政治启蒙。集体觉醒带来的对民主化的更高期待最终幻灭,并引发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
相比之下,起步较晚的葡萄牙民主化进程和相对较低的教育程度使澳门的本土意识和政治觉醒并不成熟,同时在大陆支持下成功渡过亚洲金融危机的香港范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澳门民众对“一国两制”的信心。因此,澳门人对于回归,大多乐观其成。
参考文献
- Chan, M. K. (2003). Different roads to home: The retrocession of Hong Kong and Macau to Chinese sovereignt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2 (36), 493-518.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