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以色列经贸关系:让政治走开
中国与以色列经贸关系:让政治走开
#中以关系
以色列,一个看似遥远的国度。其实,中以两国在科技和经贸等领域的互动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伦敦国王学院教授 米勒(Rory Miller) 最近在《外交事务》杂志网站发表评论,认为中以之间日益密切的科技和经贸联系并不必然使双方的政治立场趋于一致,却会促使两国共同避免让政治立场影响经贸合作。
尽管以色列的领土和人口都十分有限,其科技实力却不容小觑。米勒指出,受益于强大的信息产业研发能力,以色列的高科技武器制造产业如今已跻身世界前五。不仅如此,尽管以色列的安全形势难称理想,但其蓬勃发展的科技产业依然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金。巴菲特选择以色列企业作为其大手笔海外并购的首个对象,思科、英特尔、微软等科技巨擎也都在以色列设立了研发中心。
以色列强大的科技实力使其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之间的合作水到渠成。去年,中以双边贸易总额达80亿美元;在研发领域,中国更已成为以色列的第二大合作伙伴,仅次于美国。近年来,中国投资者纷纷进入以色列科技创业市场,例如,李嘉诚投资了超过25家以色列企业,其中一些带来了丰厚回报。更有意思的是,米勒指出,不少奋战在中国本土研发领域的管理者和实践者,在主观上对以色列人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深表倾佩。
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不仅希望与中国在科技和经贸等领域合作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更希望通过经济合作推进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关系,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尽管华盛顿对中以在所谓“敏感技术”领域的合作频设障碍,但中以防务合作依然稳步发展。2012年,以色列任命曾担任高级将领和科技部长的马腾(Matan Vilnai)担任驻华大使,而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也对以色列进行了友好访问;2013年5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问中国,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会面,进一步推动了两国合作。
然而,米勒指出,以色列若希望依托经贸合作争取中国对其政治立场的同情,恐怕难免失望。中国长期以来坚定支持巴勒斯坦的独立事业,巴解组织早在1974年便于北京设立了使馆,而中国更强调自己是世界上最早支持巴勒斯坦国的国家之一。尽管中以贸易持续增长,中国仍不赞成以色列在加沙、隔离墙、犹太定居点等问题上的做法,而是支持巴勒斯坦申请联合国观察员地位,支持以色列所拒绝的法塔赫-哈马斯联合政府,并且投票支持联合国就以色列最近对加沙地带的袭击进行调查。
不仅如此,中国与位于波斯湾沿岸和中东地区的许多阿拉伯国家也保持着积极的关系,而这些国家往往与以色列多有龃龉。米勒指出,中国与沙特和阿联酋的经贸合作,在数量、价值和战略重要性等方面都远超与以色列的经贸合作。例如,2012至2013年间,中国和沙特之间的双边贸易总额达到了730亿美元,比中以2013年双边贸易额的9倍还多。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已同埃及、沙特和阿联酋等以色列的宿敌建立了战略关系,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建立了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机制。
不过,米勒也指出,中国在巴以纷争中不会明确地站边选队,而将试图积极与双方都保持良好关系。例如,就以巴最近在加沙地带的冲突而言,中国政府对于以色列的批评要远比先前克制。更重要的是,中国视图对自身与以色列的经贸联系进行“去政治化”,将经贸合作与政治互动明确区分开来。显然,这与以色列希望借助推动对华经贸合作而争取中国政府对其政治立场支持的策略存在相当差距。
对以色列而言,上述情况也未必完全是个坏消息。如米勒所言,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中国将与以色列的经贸合作和政治关系明确区分开来的做法,至少表明双方在高科技领域合作不断深化的趋势,并不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分歧的影响。
参考文献
- Miller, R. (2014). Stock in trade. Foreign Affairs. Retrieved September 28, 2014, from http://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142112/rory-miller/stock-in-trade.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