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站如何呈现钓鱼岛主权争端?
中国网站如何呈现钓鱼岛主权争端?
近几年,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纷争不断。中国的普通民众也开始习惯于在网上针对该问题发表见解,宣泄情绪。部分网民将日本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视为国耻,其愤怒从网上蔓延至网下的对日抗议游行;另有部分网民则认为,应寻求和平解决钓鱼岛争端的方案,如在“主权各表”的前提下达成“治权共享”。莱顿大学研究者 Florian Schneider 研究了中国网站对钓鱼岛问题的呈现方式,并将其与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对比。
众所周知,南京大屠杀在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占据核心位置。虽然中日两国学者在该事件的罹难人数等问题上尚存在较大分歧,但在中国,该事件的性质不容置疑。因此,与其有关的网络环境也显得稳定成熟,具有较高的同质性。
研究者发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网页多为“电子报”形式,内容以旧档案和老照片为主,相关文章则主要来自传统媒体或学术文章的电子版本。在提供评论栏的网页中,无一例外充斥着网民激愤的留言——其中不乏过激言论,但几乎都不会被“小秘书”删除。研究者还观察到,尽管这些网页的内容高度相似,但彼此间却很少提供跳转链接;然而,绝大多数相关网页均可方便地链接至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即中国政府的首要宣传部门之一。研究者根据这些观察总结道,由于提供南京大屠杀相关信息的网页仅来自少数权威机构,围绕该事件的网络环境与传统的大众传媒环境十分类似。
与性质较为单纯的南京大屠杀事件相比,钓鱼岛主权争端牵涉更广,与该问题有关的网络环境也随之呈现丰富多彩的形态。
研究者以百度、雅虎、谷歌香港,以及大量报道钓鱼岛问题的环球网和凤凰网等21家网站为对象,探索网页上设置超链接的方式,并针对相关网页进行了内容分析。结果显示,围绕南京大屠杀事件和钓鱼岛主权争端的网络环境不乏相似之处。第一,尽管参与钓鱼岛问题讨论的主体不仅包括人民日报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新浪公司等旗下的门户网站,还有企业家陈光标、学者茅于轼、作家及车手韩寒等知名人士,但内容来源仍以政府网站为主,且网页所附链接多垂直向下跳转至军事新闻和国际新闻等类别的网页,而非平级跳转至涉及钓鱼岛问题的其他网页。第二,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网页相同,钓鱼岛问题相关网页也使用大量数据和地图等强调历史事实,并适量采用国旗和军队的图案以凸显对立的氛围。第三,尽管钓鱼岛问题相关网站较倾向于采用多彩的信息图(infographic),并设置了更多的评论栏以加强与普通网民的互动,其表现形式仍与传统媒体相差不远。
不过,钓鱼岛相关网站与南京大屠杀事件相关网站也有一些显著差异。首先,钓鱼岛问题相关网站往往同时登载香港和台湾人士捍卫钓鱼岛主权的图文以及两地的旗帜,打造两岸三地团结一致的“想象中的共同体”。其次,由于钓鱼岛相关网页多由新浪等私人网站运营,其中的广告性质较为普遍,如在网页中制造弹出窗口,引诱部分网民进入赌博和色情网站等。
从南京大屠杀事件到钓鱼岛主权争端,相关网页商业化气息渐显,形式趋于多样,也为网民提供了更多互动的机会。不过,这一切仍然在政府的强势掌控之中。
参考文献
- Schneider, F. (2014). Digital nationalism in online networks: The Diaoyu/ Senakaku Island dispute on China’s web, 2014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Working Paper.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