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简史:包罗万象又足够精准的标签
“小资”简史:包罗万象又足够精准的标签
#小资
当下,“小资”似乎是一种生活情调。从午后的咖啡到光鲜的衣着,“小资”给人带来的联想是品位、时尚、新潮,是被城市里的人们里追逐的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就在几十年前,“小资”还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政治标签,边界模糊,影响深远,令人避之不及。从商人到学者,乃至一些农民和家庭妇女,一不留神就被扣上了“小资”的帽子,尽管他们各自看来可能并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小资”,与其说是准确的阶层分类,不如说是一种多用标签,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社会学教授 Eddy U 对此做了详细分析。
在1950年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概念中,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一样,是需要被工人阶级给引领的。这种语境的重点在于,“阶级”就如马克思所分析的那样,有着推动历史的作用,而阶级合作要推动的目标,则是具有单一主权的民族国家:社会主义新中国。
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下,小资产阶级起到的历史作用是明显的。饱读群书的书生们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在五四运动中为爱国主义而呐喊,并把马列主义推广到了农民和工人阶层。他们提出了“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口号,却因为和统治阶层相差太远而不能真正起到政治作用。他们的经济体验也是不同的:上层小资(律师、名作家、名演员等)往往名利双收,并不受社会动荡的影响;中层小资(学生、教授、记者等)则受到些许影响,时常生活在失业和失学的阴影里;而下层小资如店员和农民们,则可能挣扎在温饱线边缘了。于是,对历史和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小资阶层是受过教育的、多元化的,他们主要散落在各地的城市,很少剥削他人。陈云副总理在当年便这么评价他们:小资产阶级并不仅仅满足于他们工作的本身,而是会为阶级斗争,为解放全人类而做出贡献。
然而,到了1950年,小资们应对革命做出的贡献,却变成了革命道路上的拦路石。无论是脑力活动还是体力活动,小资产阶级的产出都是小范围的、个体化的,这和工业革命的大潮流并不符合。于是,小资摇身一变成了“极端个人主义”的代言人。尽管还没有像资本主义那么坏,但小资产阶级也是坚信个人财产的,这使他们“目光狭窄”,无法理解“公平”、“正义”和“社会共同体”这样广阔的概念。于是,小资产阶级的“六大特性”诞生了:私有性、散漫性、狭隘性、软弱性、保守性、动摇性。有些小资曾和剥削阶级合作,主张国家至上和民族至上,并反对共产党所宣扬的攘外必先安内论和军权统一论。有些小资则认为自己是“超阶级”的,对政治不感兴趣,甚至认为“复古尊孔”是解决社会道德问题的途径。还有些小资更是得了“中国式的左派幼稚病”,对革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尽管毛病各式各样,中心思想却是统一的:小资产阶级会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
于是,小资产阶级就变成了工人阶级的反面例子。由于他们自私而狭窄,便喜欢在工作上“赶浪头”、“出小风头”,根据机会和回报的不同而“忽冷忽热,忽高忽低”。和工人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相反,小资产阶级代表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还时不时端个“知识架子”。由于小资最大的特点是自私自利,他们的影响似乎无孔不入:哪怕是挑社会主义大梁的工人,也有可能因为抱怨工资不够高、环境不够好而被扣上小资的帽子。无论在纸上你的背景如何根正苗红,都有可能因为思想和行为不端而成为小资。“小资”这个人群,是没有上限的。
那么,“小资”这个标签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和当下这个标签所提倡的生活方式不同,在红色年代里,“小资”是一种“跨界限”的标签。由于它并没有准确的经济和政治定位,在给一个复杂的社会划分准确阶层的时候,“小资”是一个不分地域、不分场合,人人都能明白、都能联想的概念。和“阶级斗争”,“阶级剥削”这些词语一样,“小资产阶级”既包罗万象,又足够精准,使它走到哪里都能被恰如其分地运用。
这样看来,现在都市里的白领小资真是轻松多了——想当年,“小资”这个标签,意味着你无法扛起社会主义的大旗,那么自然而然就成了人民的敌人。
参考文献
- Eddy, U. (2014). What was the petty bourgeoisie? cultural positioning and reification of marxist classes in early PRC discourse. Modern China .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