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国民党,就没有民进党:民主化过程中的政党政治与社会运动

2014-12-02 作者: 刘冬舒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没有国民党,就没有民进党:民主化过程中的政党政治与社会运动

1202
图片来源:王枫朝
</img>

2008年,民进党在台湾地方选举中惨败,当时曾有不少人悲观预计:民进党将长期颓败。然而,仅仅过了不到六年,民进党就在11月29日刚刚结束的台湾县市长选举中大获全胜,将“历史性惨败”奉还给了国民党。

这一逆转无疑显示了台湾两党制政治体系的稳固性。学界通常认为,是否可以形成稳定的政党政治,对处于民主化的地区意义重大。而随着近年来群众性社会运动在民主转型过程中愈发明显的作用,政党政治与社会运动的此消彼长尤为值得思考。来自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的 Yoonkyung Lee 教授,通过对比韩国和台湾民主化过程中政党政治和社会运动的形成机制,提出:政党政治的形成并不必然随着民主制度实行时间的增长而稳固,反而与威权体制时期的政治结构以及相应的民主性社会运动的形式密切相关。这一结论,对分析新兴民主化地区的发展前景,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研究者首先对比了台湾和韩国的政党政治及社会运动形态。在韩国,社会运动大多由民间的社会运动组织(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SMOs)组织,其规模较大。而台湾的社会运动则大多有很强的政党依附,相较而言规模较小。韩国的社运组织大多会与其他社会组织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组织以便沟通协作。台湾的民间社运组织相对规模较小,组织结构较为简单,且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组织。

两地政党政治的发展情况则正好相反。台湾形成了以国民党和民进党为主的两党制生态,政党政治体制较为稳固,且政党的组织动员能力较为强大。反观韩国,政党政治发展相对不够成熟,组织动员能力较弱,并未成为选民利益诉求的主要渠道。同时,韩国政党分裂和重组的现象时有发生,并未形成稳定的主流政党。

研究者认为,这种民主化发展的分歧主要是由于两地威权时期不同的政治结构所致。

具体而言,威权体制可分为政党型与个人型两类。政党型威权体制利用执政党来协调内部精英分歧,回应政治挑战并动员社会支持。这类体制通常允许一定程度的选举竞争以维持政权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反对势力往往会在在通过选举表达诉求(选举路径)和通过抵抗表达诉求(抵抗路径)两者间进行取舍,且往往更倾向于选举路径,因为其风险较小。开放党禁之前的台湾即属于政党型威权体制。国民党本身在台湾有相当完善的基层网络,基层动员和联系能力很强。此外,当局于20世纪50年代起即在台湾开展一定程度的地方层面选举,且从未中断。这种选举为政治反对势力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机会,得以通过组成“党外势力”来参与政治。事实上,在开放党禁前两年成立的民进党,就是基于党外势力发展而来,可谓“没有国民党就没有民进党”。这种政治生态使得国民党与民进党皆保有相对成熟的政党体系和社会动员联系能力,可以形成稳定的两党政治。

而在社会运动方面,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对民间社运团体的严厉制裁,加之各政党本身足够强大的基层动员能力,社运组织往往依赖于政党而运作,由政党提供保护和支持。而民众也大多习惯于参加由政党动员的社会运动。这种模式限制了社运组织和社会运动的规模,使之并未成为冲击政党政治的途径,反而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党政治。而台湾独特的族群政治背景下,而国民党与民进党又恰好代表了“外省人”与“本省人”,因此族群政治的冲突对应为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对立,这进一步巩固了台湾的政党政治生态。

韩国的情况则恰好相反。作为个人威权体制的代表,韩国一直缺乏完善的政党组织,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反对势力,都没有通过政党活动来获取民众支持的机制。事实上,韩国长期对政党活动采取严厉的禁止态度,这使得反对势力不得不通过组织社会运动来表达诉求。在韩国的民主化运动中,资源一直更倾向于投入动员大学生、知识分子、宗教人士和工人等的社会运动中去,而较少致力于组织严密的政党。在韩国民主化过程中政党处于边缘地位。这进一步影响了民主化后的政党生态。韩国的政党无法建立有效的选民联系,不能有效反应选民诉求,因此民众仍然时常通过社会运动表达诉求。这使得韩国的社运组织空前发达,而政党政治相对脆弱。这种脆弱的政党生态进一步阻碍了政治家建立强大政党的意愿,因为他们担心政党随时可能面临分裂。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者认为威权体制的政治结构及其对反对势力参与社会运动形态的影响,决定了民主化后政党政治的稳定程度。作者同时认为该结论在其他地区也有所印证,如曾为政党式威权体制的墨西哥及印尼,以及曾为个人威权体制的菲律宾及玻利维亚。而对于中国读者,本文揭示出的规律对我们思考华人社会民主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相当的意义。无论是在大陆、香港还是太阳花学运之后的台湾,社会运动的发展似乎方兴未艾。虽然三地处于不同的政治发展阶段,也可能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但是本文揭示出的社会运动与政党政治的互动影响机制,值得所有关心三地未来政治发展方向的人的深思。

参考文献

  • Lee, Y. (2014). Diverging Patterns of Democratic Representation in Korea and Taiwan: Political Parties and Social Movements. Asian Survey, 54 (3), 419-444.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