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污染:为什么污染企业喜欢扎堆在省与省交界处

2015-03-05 作者: 奚应红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跨省污染:为什么污染企业喜欢扎堆在省与省交界处

0305-1
​图片来源:《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视频截图
</img>

在柴静的《穹顶之下》中,河北以负面典型的形象出现。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由于首都环保要求的提高,很多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逐步迁往河北。不过,它们并没有远离北京,而是落脚在临近北京的县市,以便继续享受地理优势,这也为所谓的“跨省污染”提供了条件。可见,污染企业的选址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着充分的理性考虑。

法国学者克洛伊·杜维威尔(Chloé Duvivier)教授以河北省为例进行分析,发现污染企业更愿意把厂址选在本省与其他省份相邻的边界县市。换句话说,省与省交界的县市比坐落在省内部的县市更容易吸引污染企业。这一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强,而交界县市的居民则更加容易受到高比例的污染的影响。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者排除了不同县市的面积、人口、人均GDP、受教育程度以及邻近省份县市的市场和资源空间等因素的影响,经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污染企业的确更倾向于在边界县市设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研究者提出了两个假设:“污染庇护所”和“搭便车”。

“污染庇护所”的假设认为:污染企业更愿意把厂址设在环保政策执行相对较松的地区。远离中心、且与他省相邻,就既能避免较严格的环保监控,又可以享受邻近省份的市场红利。

“搭便车”效应则体现在某一省份更愿意把环保的时间和成本花费在人口集中的本省内部,而省际边界就成了一个“公共垃圾箱”,人人都可以放,却没有人愿意清理。

这两个假设能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环保政策执行的“去集中化”。虽然环保部的权力越来越大,但它仍然只是在宏观层面进行调控和把握,而具体的执行则更多依赖地方政府。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异质化程度特别高的国家,各地之间的发展程度不同,环保政策的执行也有别。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差异,污染企业才有了用脚投票的空间。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集中环保政策,减少地方自主解释的空间?这是个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

文章的分析主要是站在企业自身利益得失计算的经济学角度,但经济学的分析并不总是奏效。研究者也提到,之前已经存在的重工企业选址更多是出于国防和政治的需要,远离海边,躲进深山,才有所谓的“三线建设”。而且那时候并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关政策,也就谈不上企业的自利考虑。随着污染情况的越来越严重,国家的环保意识越来越清晰,才给企业自主选择带来了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企业选择“跨省”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论文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边界县市污染企业的数量上,而不是生活在边界县市的居民受污染伤害的程度上,显得好像没有切中要害,毕竟研究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还是要落实到人本身,污染企业的数量也不能等同于污染的后果。研究者也承认,如此选择的原因还是由于数据的缺乏和环境监测的不到位。或许住在边界县市的人们更严重受到污染伤害可以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假设。

参考文献

  • Duvivier, C., & Xiong, H. (2013). Transboundary pollution in China: a study of polluting firms’ location choices in Hebei provinc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18 (04), 459-483.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