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七年之痒与历久弥坚

2015-04-07 作者: 陶郁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民主:七年之痒与历久弥坚

0407-560
图片来源:GlobalView
</img>

民众对民主的支持,到底更多出于与生俱来的情感,还是在民主体制下后天耳濡目染的结果?这个问题困扰了政治学家许多年,最近终于被两位德国研究者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初步破解。通过构建统计模型研究二十年间104个国家的38万个观测样本,研究者发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对民主的态度与在婚姻中的表现非常相似:那些成功经受住“七年之痒”考验的伴侣,对爱人的感情往往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益久弥坚。

此前,政治学家对于公民政治偏好与他们所处政治制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国家层面。既有研究发现,生活在民主体制下的民众,对于民主制度和民主价值往往具有更高的认同感。不仅如此,一国民众在民主体制下生活的时间越长,那么该国民主崩溃的概率就越低,而且在民主崩溃后重建民主的概率也越高。

上述统计关系虽然有趣,却无法从根本上说清决定人们如何看待民主的因果机制。原因在于,对于民主支持度与民主存活率在国家层面上的相关关系,至少可以进行三种解读。首先,生活在民主制度下的人们,可能因为“日久生情”而爱上民主,从而导致民主国家的民众对于民主制度和价值的支持度更高。同时,或许民主制度更容易在那些热爱民主的人们中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于是民主制度更容易产生并存活于民主支持度较高的国家。最后,也有可能是诸如经济水平和历史经历这样的其它因素,同时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民主支持度与民主存活率。

那么,哪一种解读更加贴近实际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位德国研究者抛弃了聚焦于国家层面数据的研究套路,转而着眼于个体层面的数据,分析个体在不同政体下的生活经历对其政治偏好的影响。通过这种方法,研究者们得以解析民众对于自己所处政治体制的态度。具体来说,利用统计方法,研究者们可以计算出特定年份里人们对于民主制度好恶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出于所处政体经济和政治情况的变迁,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在民主体制下生活时间变化的结果。

通过分析来自世界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和非洲民主动态调查(Afrobarometer)在1994至2013年间覆盖104个国家、38万个观测样本的丰富数据,研究者们发现:有足够证据表明,那些在民主制度下生活时间更长的人们,往往对民主制度的认同感更高。统计结果还显示,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往往对民主的认同感更高。有趣的是,研究者们通过计算发现,假设小学毕业的张三和初中毕业的李四其他背景完全相同,但是张三比李四在民主制度下持续生活的时间多八年半,那么两人对民主制度的支持程度应该是一致的。

可见,人们对民主的政治偏好,在相当程度上是被周边政治制度影响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民主体制能够克服建立之初的挑战存活下去,那么假以时日,即便是那些在其他情况下可能不那么热衷支持民主的群众,最终也会成为民主的“粉丝”。这就像幸福的婚姻一样,经历时间越久,对爱人的感情就越难割舍。

有趣的是,完成这项研究的两位德国研究者Nicola Fuchs-Schündeln和Matthias Schündeln恰好为一对学术伉俪。两人同年从耶鲁大学博士毕业、曾经同时在哈佛大学工作,如今又同时在法兰克福大学担任教授。不知道自身幸福的人生轨迹,是否曾启发了他们的学术灵感。

其实,在政治领域之外,也有许多像婚姻那样“历之越久,爱之越深”的现象。例如,对于东欧民众和股票交易的一些研究显示,人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活的时间越长,就越倾向于接受公平竞争的价值理念。不过,需要指出,我们目前对于宏观政治体制塑造个人政治偏好的具体机制了解程度仍然远远不够,政治学家还无法彻底说清民主制度如何完成对民众政治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样,顺着这个思路,学者们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是否在专制体制下生活的时间越长,人们对专制制度也会更加理解和接纳?

参考文献

  • Fuchs-Schündeln, N., & Schündeln, M. (2015). On the endogeneity of political preferences: Evidence from individual experience with democracy. Science, 347 (6226), 1145-1148.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