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如何从“权宜婚姻”走向协作伙伴
中俄关系:如何从“权宜婚姻”走向协作伙伴
随着金正恩缺席俄罗斯“5•9”胜利日阅兵,习近平成为阅兵仪式上最为重要和最受关注的外宾。自2013年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习近平已经连续3年访问俄罗斯。这不仅开创中国外交先河,在国际外交实践中也极为罕见。当前中俄两国间的密切合作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在不少观察人士看来,2013年习近平首次访问俄罗斯时的中俄关系,尚可称为“权宜婚姻”(Marriage of Convenience,参见政见团队2013年3月24日文章《 习近平首访光环下的中俄关系:内涵丰富,但问题多多 》)。但两年后的今天,中俄两国即便不能被称为“盟友”,双边关系在事实上也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卡内基基金会莫斯科中心(CEIP Moscow Center)主任 Dmitri Trenin 近期就在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中俄两国已形成很强的协作关系,这也意味着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俄罗斯加速“向东看”,外交重心已从欧洲转向亚洲。
报告认为,俄罗斯“向东看”政策早已有之。这一政策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服务俄罗斯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开发。但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外交重心转移进程不仅加速,也被赋予更多的战略意义。受此因素刺激,中俄两国的实质性合作不断增加,双边关系内涵也更加丰富。
在能源领域,中国不仅首次成为俄罗斯天然气买家,获得了更多俄罗斯石油购买配额,而且中国公司还破例获准开采俄罗斯油气资源。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明显加大对俄罗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建设一条经哈萨克斯坦链接中俄两国的高铁,对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实施现代化改造,与俄罗斯合作开发“北极航道”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使中俄联系更加密切,对整个亚欧地区加强互联互通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金融、军事工业技术、防务安全领域,中俄务实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扩展。在乌克兰、中东、南海等国际热点敏感问题上,中俄两国的外交协作也明显加强。
为什么中俄两国能够迅速走近?报告指出,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随着两国利益交汇点的拓展,世界观也趋于相同。中俄两国都是权力政治的信徒:中国试图恢复在亚洲的中心地位,俄罗斯也在巩固其在欧亚地区(Euroasia)的传统主导地位。两国都认为大国在国际社会有完全行动的自由,别国无权干预。两国都将政权安全置于优先考虑位置,反感西方国家在“民主”、“人权”等议题上对自己“指手画脚”。在国际秩序方面,两国都坚定支持多极化,反对美国“一家独大”。当然,当前两国领导人良好的个人关系也很重要。习近平和普京“惺惺相惜”,也进一步夯实了两国关系基础。
中俄两国走近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双边层面,对于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也有影响。俄罗斯“向东看”,标志着欧亚大陆的政治重心向东偏移。中国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影响力也从东亚地区扩展到更为广阔的欧亚大陆。随着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加速从阿富汗、中亚等地撤出,欧亚大陆的力量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近二十年来美国在欧亚大陆“大棋局”中的主导地位也已终结。对于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来说,中俄加强合作意味着俄罗斯找到了新的战略依托,俄罗斯即便不与他们“分道扬镳”,事实上也已“渐行渐远”。
报告认为,即使中俄两国在未来组成军事同盟,二者对西方展开激烈对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在战略上,双方无疑会进一步加强协同合作。在俄罗斯的支持下,中国会在全球治理领域提出更多倡议。当前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地区安全等体系会受到更多挑战,这其实也是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乐于看到的。中俄两国从共同应对西方战略压力,发展为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的塑造。这在当前国际秩序失衡加剧的背景下,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 Trenin, D. (2014). From greater Europe to greater Asia? The Sino-Russian Entente. Carnegie Moscow Center.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