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如何理解民主?
中国人如何理解民主?
从新文化运动提出“德先生”算起,“民主”观念进入中国已近百年。在这百年的时间里,虽然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历经变迁,但“民主”始终被视为是值得追求的制度和价值。
然而,“民主”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极为丰富,因此政治光谱里不同取向的人均可以就其对“民主”的理解进行阐释和辩论,并抛出“民主”的多种不同版本。这些版本进一步与现实纠缠在一起,使“民主”成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
中国人到底是如何理解“民主”的?最近刊发的由美利坚大学的吕杰和已故杜克大学教授史天健完成的研究,尝试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
两位研究者指出,在以往的比较政治研究里,衡量“民主”观念的方法存在缺陷。这些问卷往往只是列出一堆选项,让受访者去选出那些他们认为在民主制度里举足轻重的因素。这种测量方式的问题是,它无法分辨出不同受访者理解的是不是同一个概念下的“民主”。
举个例子,有些受访者认为经济绩效是民主制度里最重要的部分。对于这个选项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读。首先,受访者可能认为在个人权利得到保障和政府权力受到約束(比如说法治和多党竞争)的情况下,经济绩效应该放在首位。第二种可能是,受访者认为只要政府能够不断取得经济绩效,并以某种形式回馈给市民,那就是“民主”。显然这是两套非常不同的理解角度。
为了弥补传统测量方式存在的缺陷,两位研究者采取了一种不同的测量方式。如下表所示,在测量受访者对“民主”概念的理解时,他们故意设了两套相互对应、角度不同的理解方式。第一套方式(A1、B1、C1、D1和E1)包含了诸如竞争性选举、法治、政治参与等被认为是“民主”不可或缺的成份。第二套方式(A2、B2、C2、D2和E2)相较而言则带有民本思想、精英主义和父母主义,这些通常并不被认为是“民主”概念里不可或缺的部份,而更多地反映了传统儒家文化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思想。
两位研究者请受访者选择他们心目中对于民主而言更重要的表述。例如,究竟是“市民拥有批评政府的言论自由(B1)”更为重要,还是“政府关心民意(B2)”更为重要?结果显示,在相互对应的两套理解模式中,多数人是以第二套方式来理解“民主”的。
表:对民主的理解:“民主” 话语 vs. “中国式民主” 话语
通过公开、公平和竞争性的选举来产生政府领导人(A1) 36.59%
政府决策时考虑市民的利益 (A2) 46.18%
不知道 17.23% </br> </br>
市民拥有批评政府的言论自由(B1) 11.19%
政府关心民意(B2) 72.83%
不知道 15.98% </br> </br>
多数票决(C1) 9.72%
政府决策时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C2) 71.88%
不知道 18.40% </br> </br>
多于一个政治团体可以竞逐政府执政权(D1) 10.51%
政府留意社会团体反馈的意见和建议(D2) 59.33%
不知道 30.16%
政府领导人的产生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选举票数的多少(E1) 37.98%
政府领导人的产生应该基于候选人的能力和品性(E2) 38.81%
不知道 23.21%
简而言之,上述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人理解的并不是体制意义上的“民主”概念,而是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民主”。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在一些全国性的社会调查里(例如Asian Barometer)只有极少比例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不民主,很多人对中国的民主表现给予很高的评价。
两位研究者并没有在文中回答这样一种“中国式民主”的理解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被人们所接受和认知的。但是一些相关的研究显示,教育和媒体传播是两个可能的途径。另外,他们也认为这样一种理解“民主”的方式有助于减低“民主转型”的压力,有利于维持目前的政治秩序。
参考文献
- Lu, J., & Shi, T. (2015). The battle of ideas and discourses before democratic transition: different democratic conceptions in authoritarian China.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36 (1): 20-41.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