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收养的中国弃婴:回归与寻根

2015-06-01 作者: 宿亮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海外收养的中国弃婴:回归与寻根

suzhi-560

“寻找是件高兴的事,但不要让它影响你的全部生活……不要让这件事影响你的快乐。”
——被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弃婴 </br>

过去20年,大约13万中国孤儿被外籍家庭收养。自2000年,中国已成为弃婴或孤儿领养最大的“输出国”。美国是中国孤儿最大的收养地,从1992年中国相关法律出台开始,美国家庭已领养7万名中国弃婴和孤儿,仅2005年,就有7906名孩子被美国家庭收养。

根据中国的法律规定,外籍家庭领养孩子需要满足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家庭规模以及在中国度过一定过渡观察期的要求。

学者统计发现,成功领养中国弃婴和孤儿的外籍家庭往往是中等收入家庭,年龄相对较大,受教育程度高,以欧洲裔人士为主。同时,领养家庭多是异性恋家庭。

外籍人士在中国收养孩子,必须向当地福利机构捐款大约3000美元,加上其他相关费用,收养一个孩子需要花费5000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儿童福利机构的重要财源。不过,也的确存在部分地区官员为了获得非法收益倒卖儿童的情况。

在由外籍家庭收养的中国孩子中,95%是女孩,多数是在半岁到两岁之间被遗弃,随后被外籍家庭收养的。正因为这种比例,学者往往认为,收养中国弃婴和孤儿往往与中国的经济和人口政策紧密相关,特别是中国先前严格执行的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政策与中国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结合,导致不少女孩出生后不久就遭到非法遗弃。

如今,最早一批被收养的孩子也开始长大懂事,不少收养家庭启动“回归之旅”,帮助孩子探寻出生地的环境与文化。从上世纪70年代起,收养子女回到出生地、寻找亲生父母在西方社会开始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少学者认为,这种寻找可以帮助孩子减少心理上因遭遇抛弃而产生的自卑,同时也是孩子认识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跨民族收养的情况下,更多被收养者由于天生的与众不同感,更愿意去寻找出生地和亲生父母。

不过,文化和语言差异是寻找的一大障碍。每年,大约3000至5000名被美国家庭收养的韩国孩子回到祖国接受语言和文化课程。就中国而言,除了客观差异,孩子被遗弃的非法性质、档案建制不全以及孤儿院换址拆迁都给“回归之旅”造成困难。

一组美国学者选择不同背景的收养家庭进行跟踪采访,特别是在他们带孩子前往中国的“回归之旅”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彼此独立的访谈。

在出行前,养父母往往表达强烈的意愿。他们希望中国能够在自己的养子女眼中更加“真实”,找寻更多孩子被遗弃或被领养前的生活信息,特别是警方保留的弃婴档案,认识那些从小发现或照顾过养子女的人,并让孩子有机会融入中国社会,甚至找到亲生父母。

有的养父母说:“我希望女儿们能够对他们出生的国度有真实的感受……重要的是她们对中国的理解能够基于现实。”有人则表示:“他们能够看到那些与自己长相类似的人,不只是中国人,更是她们出生省份和城市的人。”

养子女们则更关心旅行本身,一些孩子根本不知道要去参观什么。他们更担心的是长途国际旅途的劳顿、食品或饮水安全,以及购物。

这些外籍家庭往往得到当地民政和儿童福利机构的接待。家长们有很多担心,如看不到足够的信息、见不到想见的人。研究人员跟踪的一个女性同性恋家庭带着养女在中国探访时不得不隐瞒身份,还需要让孩子配合,这让家长和孩子本身都很不舒服。

参观的遗弃场所大多是当地孤儿院或福利机构旧址的大门。养父母往往触景生情,对抛弃亲生子女的人表示愤慨。

完成“回归之旅”后,收养家庭家长的一些疑问得到一定程度的解答,特别是能够找到当地警方,获取不少情况细节。但这种解答也激起更多的问题:孩子为什么被遗弃?如果没有被收养,他们最终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

孩子们回到美国后,行程中的小细节的确让他们更了解出生的文化背景,更愿意维持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主动学习汉语。总而言之,孩子看起来比以前更加成熟。

不过,这些孩子心中还是很希望找到亲生父母。

当然,有一些孩子通过DNA比对找到亲生父母,但是找到并不是“回归之旅”的终点。双方家庭存在着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养父母往往愿意通过网络与孩子的亲生父母保持联系,但很多孩子拒绝与亲生父母交谈。

针对“回归之旅”的研究,与其说是解释一种现象,不如说发现了更多问题。研究本身当然存在着不少局限,特别是案例选择总不可能囊括全部情况,在调查中的确有拒绝前往中国找寻不快乐线索的孩子。

儿童的节日总是快乐的,但写给大人看的儿童节读物往往不应该全是快乐的。那些被遗弃的孩子是某种程度上的牺牲品,但当他们回过头来找寻记忆时,是不是也应该得到更多的帮助?位于北京的一家非盈利机构近年来组织了上千次类似的“回归之旅”,帮助很多孩子了解自己的出生环境。这种努力同样是献给儿童的节日礼物。

参考文献

  • Wang, L. K., Ponte, I. C., & Ollen, E. W. (2015). Letting her go: Western adoptive families’ search and reunion with Chinese birth parents. Adoption Quarterly, 18 , 45-66.
  • Ponte, I. C., Wang, L. K., & Fan, S. P. (2010). Returning to China: The experience of adopted Chinese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Adoption Quarterly, 13 , 100–124.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