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非拉欧看法各异
中国崛起,非拉欧看法各异
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与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相比,人们的意识观念往往相对滞后;不仅如此,背景不同的群体,对同一事实的解读往往大相径庭。最近, 布鲁金斯学会 发表评论,指出非洲、拉美和欧洲地区民众对中国的看法迥异,并且简要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深层机制。
基于皮尤研究中心于 2014 年发布的调研数据,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人员发现,中国在不同大洲的形象大不相同,而塑造中国形象的因素在各个大洲也不尽相同。与其他地区相比,非洲仍然称得上是中国最坚定的“粉丝”,欧洲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成见依然根深蒂固,而拉丁美洲国家看待中国崛起的态度则比较务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拉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趋势。
非洲:中国是最好伙伴
非洲是全球对中国崛起看法最为积极的大洲。布鲁金斯学会认为,这不仅因为中国具有援助非洲的长期传统,更在于中国明智地选择了在非洲国家发展经济和实现转型的关键时刻向后者雪中送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包括安哥拉、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和卢旺达在内的一批非洲国家,在历经战乱与动荡后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并在过去25年时间里保持了不低于 7% 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在此过程中,中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对于许多非洲国家来说,最直接的合作伙伴本是那些早在殖民地时期就与这片大陆建立了密切关系的欧美发达经济体。然而,出于种种理由,这些非洲大陆的前殖民者们,却为对非洲的经济援助设置了诸多先决条件。与之相反,中国则倡导将政治进程与经济合作分开,并且积极通过开展双边经贸合作,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发展资本的原始积累。
如今,非洲生产的原油,半数以上销往中国;但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却不但没有局限于自然资源领域,反而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惠及经济基础各不相同的诸多国家。事实上,中国业已成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主要的投资者,更是唯一为非洲发展铁路提供资金支持的国家。不仅如此,通过与中国的经贸合作,非洲得以越来越密切地接入全球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非洲对中国的好感不难理解。
当然,有经济发展,就有利益纠葛。中国在不断深化对非经贸关系的过程中,也难免面临一些批评。根据布鲁金斯学会的评论,如果中国在上述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保护劳动者权益、更加积极地与当地民众互动、更加充分地确保与投资有关的信息公开透明,或可以进一步提升在非洲国家眼中的形象。
拉美:贸易正改变视界
与非洲相比,中国与大多数拉美国家的传统联系并不密切。然而,这种状况最近得到了极大改观,而拉美民众看待中国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转变。
从2000年到2013年,在不到十五年的时间内,中拉贸易金额从 120 亿美元飙升至 2700 亿多美元,增幅超过 22 倍。与此同时,在过去五年间,中国对拉美国家的投资额度也呈现出了跨越式发展。1990 年至 2009 年间,中国对拉美地区的投资总额仅有 70 亿美元;而 2010 年以后,中国对拉美国家每年的投资数额就高达 140 亿美元,巴西、秘鲁和委内瑞拉更成为中国在拉美地区最大的投资目的地。
在这种情况下,拉美国家看待中国崛起的态度主要是积极的。不仅如此,中拉在官方层面上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今年年初,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发表了《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等三个成果文件,并商定下届会议于 2018 年在智利举行。考虑到中拉论坛在框架设计与运作方式上与中非合作论坛具有诸多相似之处,我们有理由相信该论坛能够复制中非合作论坛的成功,进一步强化中国与拉美经贸伙伴的合作关系。
然而,布鲁金斯学会的评论也指出,由于利益不同,拉美地区不同国家与不同群体之间,看待与中国发展更紧密经贸关系的态度往往也各不相同。中国从拉美地区进口的商品,主要是农产品和矿产品,因而与这些产业相关的机构和个人,往往对中国持有比较积极的看法。但相对而言,拉美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则更可能将中国企业视为不当竞争者,他们常常抱怨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面临许多无形的壁垒。
此外,虽然拉美经济能够从中国对农产品和矿产品的需求中直接受益,一些观察家担心,如果中拉经贸合作持续偏重于一些领域,可能不利于拉美国家构建均衡发展的经济体系,从而导致这些国家在更长时期内困陷于殖民者留下的畸形经济结构当中。此外,拉美地区与农矿业相关的一些工会人士、环保主义者和争取土著居民权益的社会活动家,对中拉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往往也持有相当程度的保留意见。
可见,中国在拉美地区提升“软实力”的努力,还面临着一些挑战。然而,中拉经贸合作具有很强的互惠性:中国需要拉美的农矿产品,而拉美则需要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和经验。因此,即便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中拉贸易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会快速增长。如果拉美地区最近因为经贸关系趋于密切而对中国生发的积极态度具有稳健性,那么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国际形象在未来应会更加积极。
欧洲:成见仍根深蒂固
与中非、中拉经贸关系一致,中欧经贸关系也日益密切。2014 年,中国对欧投资高达 180 亿美元,同比增长 80%。以英、法、德、意为代表的欧洲发达国家,已经充分领悟到了深化对华经贸联系的意义;然而,一些欧洲国家民众对中国的成见仍然根深蒂固。
在欧洲,德国和意大利是接受中国投资最多的两个国家,但两国民众却并未将中国视为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皮尤研究中心 2014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仅有 28% 的德国人和 26% 的意大利人对中国持有积极看法,这个比例甚至远远低于美国。在法国,人们倾向于承认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也赞赏中国人的勤劳与友好,但从整体上仍对中国持有负面印象,并且对中国企业缺乏了解。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欧洲民众所接受的关于中国的正面信息不够,二是由于中国尚未成为欧洲地区的主要投资来源地。布鲁金斯学会的评论指出,单纯依靠“软实力”建设,可能很难扭转欧洲民众的固有看法,但通过加大投资、扩大经贸合作等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有关中国的“正能量”,效果或许会更好。
参考文献
- Amadou Sy, Harold Trinkunas, Philippe Le Corre and Yun Sun. (2015). “Other perceptions of China: Views from Africa, Latin America, and Europe”. Orders from Chaos, Brookings Institute.
http://www.brookings.edu/blogs/order-from-chaos/posts/2015/05/27-international-attitudes-china-sy-trinkunas-lecorre-sun (Retrieved June 15, 2015). </br>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