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网友志愿撰写维基百科词条?

2015-08-06 作者: 王绍达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为什么会有网友志愿撰写维基百科词条?

wikipedia
作者:Giulia Forsythe

经济学中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是:为何会有许多个体选择无偿地为群体提供公共品?比如,撰写维基百科词条的网友,不能从中获得一分钱的利益,他们到底图的是什么呢?

两种假说

在早期的经济学模型中,经济学家假设每个个体可以同时消费两类商品:私人品(比如食物)与公共品(比如国防)。私人品需要个人出钱为自己购买,而每个个体可以享受到的公共品数量则等于整个群体中所有个体所提供的公共品的总额。

在这样的框架下,一个最直接的推论是,社会中会滋生大量的“搭便车者”——他们不提供公共品,只享受别人提供的公共品。随着一个群体的规模逐渐增大,这个群体中的“搭便车者”将会越来越多,而普通的个体为群体提供公共品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少。

在1980年代以后的经济学模型中,一些经济学家将“不纯粹的利他主义”引入了分析框架。他们假设私人为群体提供公共品的行为会产生某种“社会效应”,从而使得该个体获得某种额外的私人效用,比如名誉、快乐、满足感等等。正是由于“社会效应”的存在,使得某些个体坚持不懈地为群体提供公共品。而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社会效应”也会随之增大,个体提供公共品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加。

很明显,这两种假说推导出来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那么,“搭便车”与“社会效应”,究竟谁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呢?或者具体而言,群体规模扩大到底会导致个体提供公共品的行为增多还是减少?在《美国经济评论》的一篇论文中,两位华人经济学家试图通过严谨的实证分析,对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给出答案。

巧妙的自然实验

回答这一问题的主要困难在于,如果在实验室里或现实中对人们进行人为的控制实验,群体规模往往太小,难以准确地模拟真实世界中由于巨大人口基数所造成的“社会效应”。于是,研究者需要找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实验”,它随机地影响了群体的规模,从而对私人提供公共品的选择造成了影响。

研究者于是巧妙地选择“2005年中文维基百科被封锁”作为对“海外作者贡献中文维基词条”的一个自然实验。这一选择有几点重要的好处。第一,维基百科是一种公共品,因为一旦一个词条被发布,全世界所有(没有被封锁)的网络用户都可以免费地浏览到它。第二,维基百科通常由私人(一个或几个词条作者)撰写,是“个体为群体提供公共品”的绝佳案例。第三,中文维基百科在2005年第一次被正式封锁,这在当时出乎绝大多数网民的预料,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封锁行为对于每一个词条作者而言可以看成是一种随机的事件。第四,对于所有的海外作者而言,维基百科在大陆被封锁只影响词条的读者数量(群体规模),而不从其它方面影响他们对词条的撰写和发布。

研究者想要比较的是:中文维基被封锁前后,由于读者群体规模的减小,海外词条作者的贡献量如何发生变化。

那么,这个“被封锁前后”,到底指的是多长时间呢?如果我们观测到在封锁后的一年中,新增词条的数目比前一年减少,我们并不能断言这就是群体规模减小造成的,还有可能是这一年中百度百科的兴起、用户习惯的改变、政治环境的变化等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者选择了一个较为短暂的时间范围,即“维基百科被封锁的前后四周”。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绝大多数不可观测的复杂因素都是随着时间渐变的,因此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难以产生太大的改变;而由于封锁,中文维基百科的读者数量(群体规模)却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发生突变,所以,如果我们观察到在这短暂的八周时间内词条作者的行为发生了显著改变,我们就可以比较有信心地断言,这种改变就是由读者数量(群体规模)的减少所造成的。

于是,作者收集了2005年封锁维基百科前后四周内,所有中文维基ID的相关数据。通过观察这些ID是否被封锁影响以及他们使用繁体字的情况,作者从中识别出了所有来自海外的词条作者。

文章发现,由于中文维基百科被封,海外词条作者的贡献程度显著下降。这一结果支持“社会效应”的假说:由于读者减少,“社会效应”下降,个体提供公共品的数量也会随之减少。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研究者收集了这些ID更新自己的个人主页的情况。他们认为,更新个人资料、主页更加频繁的用户,可能更加在意群体对于自己的评价,即“社会效应”更强。通过数据分析,他们发现,更新主页更频繁的用户,相比不频繁的用户,在中文维基被封锁后,其贡献的减少更加明显。这也与“社会效应”的假说相一致。

研究者又提出,假如一个海外词条作者的合作者中,被封锁的比例更高(大陆作者更多),说明该作者的目标读者中大陆人也可能相对更多,假如“社会效应”比“搭便车”更重要,封禁中文维基应该对这样的海外作者影响更大。这一推论也得到了数据的证实。作者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证明了结果的可靠性。

综合来看,这篇文章利用了巧妙的自然实验,进行了严谨的数据分析,解答了重要的经济学问题,其结果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Zhang, X. M., & Zhu, F. (2010). Group size and incentives to contribute: A natural experiment at Chinese Wikipedi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Forthcoming, 07-22.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