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洪:宪法文本和政治时机
小董刚才讲的 1911 年立宪,还有临时约法等等。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素材,他告诉我们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叫政治时机,一个叫宪法文本,这两者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他告诉我们这种立宪过程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分析。关键是宪法文本问题。我刚才听你讲好象我们有个什么时机,我们赶快写这个宪法。其实还有一种对宪法文本的看法,更广义的就是这个社会的基本原则,其实现在所谓宪政国家并不见得一定有一部宪法,或者不一定有一部成文宪法,或者称之为宪法的宪法,但是有很多宪法文件。比如像英国。其实科斯就评论过,他特别看不上美国宪法,美国那么多教授就靠宪法活着,因为美国有一部宪法,他暗含着就是英国没有宪法不也照样活着吗?所以广义理解宪法,就不能拘泥于具体的宪法文本。
第二,宪法文本是需要准备的,这个很重要,不是我们要一部宪法,突然有一个政治时机要一部宪法我们就写一部宪法。其实宪法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不断积累的,这个积累是靠这个社会知识分子。所以美国宪法也不是蹦出来的,他们说美国宪法是欧洲这些著作家们在研究,像洛克、孟德斯鸠,卢梭这些人,他们这些著作家们不断在写论著,提出很多基本原则。美国的国父们都是读过这些人的书,当然他们也有基督教的传统,所以一旦有了政治时机,美国就能够利用这个政治时机立宪。但是别忘了美国立宪的时间是远远晚于美国独立,美国 1776 年独立, 1787 年通过宪法。某种意义上来讲美国没有必要一定马上立宪,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它要经过一段时间大家摸索。
还有一点,刚才讲的是民国时期的立宪或者大清时候的立宪都有很多问题,好象有人起草一部什么东西大家讨论。当然起草很重要,知识精英有积累,然后他去起草,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确实要经过谈判和讨价还价,一个是精英的草案,一个是对这个草案进行的投票。美国制宪会议炒得一塌糊涂,制定宪法的过程就是不断磨合,最后形成一个妥协的东西,最后大家同意了,说我同意这部宪法,这个宪法代表性就非常强。如果只是一个宪法草案,甚至这种宪法文本只是某一个起草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自己部门的利益,这个宪法恐怕会有很大质疑,其实在立宪过程中不应该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也是要特别注意。所以给我们今天的教训就是,知识分子心目中总有一个宪法的蓝本,但是你不见得是非要写成宪法,但是你要写出文字来,要有积累,有了政治时机你才有了准备。这个政治时机只是一个偶然的情况,但是会有,但是政治时机来的时候你没有准备好,那就是你失去了机会。
[ 盛洪 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作者 2015 年 5 月 30-31 日在「中国法学政治学跨学科理论创新研讨会」的评议演讲修订稿(天则经济研究所、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大午企业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标题为编者所加,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 ]
2015-8-14
中评网首发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