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解放军如何“讨好”90后?

2015-09-04 作者: 奚应红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中国解放军如何“讨好”90后?

big
图片来源:新华社
</img>

“90后士兵群体挑起了阅兵场‘大梁’”;“大连90后小伙阅兵当护旗手,训练中暑不告妈”;“济南95后小伙成为抗战大阅兵最年轻护旗手”;“温州90后小鲜肉入选阅兵方阵,7岁心里便有当兵梦”——这两天铺天盖地的阅兵新闻中,很多媒体都注意到:90后乃至95后已经是中国军队的重要力量。

如何在一群成长于网络时代、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都很强的年轻人中推广军队的正面形象,吸引他们入伍,对于解放军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其实,每次“大阅兵”都是对解放军形象强有力的正面展示,对于年轻人来说很有吸引力。不过,为了拉拢更多“小鲜肉”,中国军队做的还不只是阅兵一项。

来自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 Orna Naftali 研究发现,2000年以后中国军队在国内宣传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让军队和市场化的商业公司进行合作,利用互联网工具,结合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制作推广相应的文化产品,从而获得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中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但因为人口众多,军队往往以志愿兵的形式进行补充,兵源不是军队所担心的主要问题。不过,数量不担心,质量却需要考虑——很多入伍的新兵是来自农村辍学的孩子,自身素质和文化教育水平并不高。吸收更多来自城市的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成了征兵工作的一项重要诉求。所以,除了“国防生”的政策安排,推出主攻年轻群体的文化产品,加强军队宣传很有必要。

解放军推出的新式宣传品,结合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对军队进行正面塑造和包装,对革命、战争以及军队的重要作用光荣加冕。和之前的产品相比,新的宣传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诸多有新意的设计,真正以青少年为中心,表现他们天性中自由活泼的一面,减少成年人视角的想象。而且对暴力场景进行软处理,尽量不让年轻的主人公直接参与到暴力当中。这些都与毛泽东时代的类似宣传品有很大不同。

这些产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正义红师》。在研究者看来,这款集玩具、动画、电视剧、歌曲MV于一体的文化产品(用现在流行的词就是超强IP),在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阅兵的气氛中,一经推出,就受到很多人,尤其是年轻朋友的喜爱。细看它的幕后制作,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和深圳方块动漫画文化公司联合推出,推广阶段邀请王菲御用作曲张亚东,和果味VC乐队共同创作歌曲。

以青少年为中心创作视角在《闪闪的红星》动画改编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新版不仅在主人公潘冬子身上增加了很多孩子原本的性格,也有很多自由快乐玩耍的描写,这与1970年代版本中苦大仇深、背负太多革命政治包袱的潘冬子形象完全不一样。而且,潘冬子也避免了直接参与杀人的场景。

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别于文革时期,那时无所谓成年人的立场和未成年人的立场,因为立场只由阶级身份而不由年龄决定。所以那时候的孩子都被暴力、革命、政治裹挟,强烈的刺激让孩子失去了本来应该有的模样。

除了招募新兵的考虑之外,解放军所作的探索也是基于其另一项使命——进行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1990年代以来,军队除了对在校学生进行军事训练,组织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外,还通过媒体工具,利用娱乐的方式,举办艺术展览、制作电影电视节目、推广网络游戏,来加强宣传和教育的效果。

不过,到底有多少年轻人因为这样的文化产品对军队产生新的认识,甚至被吸引,又有多少人为因此选择进入军营,这些都还需要更多研究来探讨。不过总体看来,尤其是与1990年代相比,军队形象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美国和日本,利用年轻人的来军队进行宣传教育已经相当成熟,它们都与文化娱乐公司进行深度合作,推广自己,顺便招募新生力量。但是无论什么样的产品其实都没有改变其的本质:利用战争和国家安全来提供记忆、塑造模范,以影响民族情感和集体记忆。阅兵是如此,设计玩偶也一样。

参考文献

  • Naftali, O. (2014). Marketing war and the military to children and youth in China: Little Red Soldiers in the digital age. China Information, 28 (1), 3-25.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