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首”为何无效?

2015-09-14 作者: 归宿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斩首”为何无效?

Italian navy rescue asylum seekers
图片来源:Devar
</img>

对于恐怖组织头目实施“定点清除”或抓捕等“斩首”行动,已经成为各国打击恐怖主义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各国猛烈“斩首”之下,恐怖主义非但没被消灭,越反越恐的趋势倒更加突出。当前,不仅 “伊斯兰国”、“基地”等在中东、南亚持续活跃,欧洲等一些反恐形势较好的地区也频繁拉响恐怖袭击警报。

“斩首”为何难以生效?佐治亚理工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的助理教授Jenna Jordan研究发现,恐怖组织的“组织韧性”(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即恐怖组织遇挫后恢复活性的能力大小,是“斩首”能否生效的最主要因素。她认为,“组织韧性”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恐怖组织体系结构的完善程度和民众支持度。如果恐怖组织具备了两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那么“斩首”都很难对其生效。而如果同时具备两者,“斩首”还会带来更多负面作用。

体系结构如何影响“组织韧性”

研究者指出,结构完善的恐怖组织更为分散化,内部职能分工明确,各项流程和运转规则清晰。即便没有恐怖头目的具体指挥领导,各个下属分支也可以自行实施恐怖活动。高度组织化的恐怖组织还会形成决策机制和继位体系,头目被“斩首”不会对恐怖活动产生造成重大影响,新的头目也会迅速脱颖而出。

同时,活跃时间越长、规模越大的恐怖组织体系更完善,受“斩首”行动的影响也越小。由于恐怖组织要时刻保持行动的隐秘性,以逃避各国反恐安全机构的打击,建立组织体系更为困难。因此,如果一个恐怖组织具备完善的体系结构,就说明该组织本身就有很强的实力,“斩首”对其影响也更为有限。对于体系完善的恐怖组织而言,即便其头目属于“奇里斯玛”型,也要通过指挥决策体系发号施令。如果仅对该头目实施“斩首”,而不破坏组织的决策指挥体系,最多也只能造成恐怖组织的一时混乱,并不会对其生存造成影响。

民众支持为恐怖组织提供合法性

对抗权威的暴力型政治运动,无论是恐怖活动还是叛乱活动(insurgency),民众的支持程度关系到其合法性的多寡。获得较多合法性的恐怖组织在招募人员、募集资金及其他资源上都将获得更多便利,这也是恐怖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

研究者认为活跃在巴勒斯坦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哈马斯”(Hamas),就是恐怖组织获取民众支持的典型案例。“哈马斯”在其统治区内开展道路、供水、清真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民众提供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保障等服务,逐渐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以色列对“哈马斯”头目实施“斩首”,反而会激起当地民众对以色列的反感和愤怒,对“哈马斯”的支持度也更高。

研究还发现,鼓吹分离主义和宗教原教旨主义的恐怖组织也比单纯宣扬某种意识形态的恐怖组织更容易获得民众支持。即便这些恐怖组织在袭击手段上更为残忍,但由于其代表民众寻求自治或独立的利益诉求,所以同样可以获得理解和支持。这也导致此种类型的恐怖组织更难被武力剿灭。

反恐关键在于“治本”

研究者搜集了1945-2004年间针对92个恐怖组织的298起“斩首”行动案例,并研究了这期间169个主要恐怖组织的“兴衰史”,发现“斩首”事实上并没有消灭多少恐怖组织,被“斩首”的恐怖组织反而比未被“斩首”的更有“生命力”,活跃时间也更长。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绝大多数恐怖组织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慢慢消亡。

同时,国际恐怖组织自身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本土化、分散化趋势突出,暴恐意识形态和恐怖袭击手段也更为残忍。“斩首”会刺激恐怖组织内部的更新换代甚至重组,新一代恐怖头目为彰显自身能力或巩固领导地位,策划的报复性袭击烈度也会更大,反而造成更多无辜平民伤亡。此外,“斩首”行动具有很大的道德风险,特别是造成的附带伤亡也将引发更多反对和质疑。

研究者认为,反恐其实是“人心之争”,赢取民心、瓦解民众对恐怖组织的支持以“釜底抽薪”,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一味武力打恐“看起来很美”,政府官员也能以消灭了多少恐怖分子作为政绩,但对真正铲除恐怖组织却帮助不大。当然,研究也提到,如能在“斩首”后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打乱甚至阻断恐怖组织的重组进程,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有效遏制恐怖组织报复袭击。

这些研究对于当前的国际反恐斗争而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盘踞在中东的“伊斯兰国”既有完善的体系结构,也有全球多个恐怖组织宣誓效忠和西方国家“圣战者”投奔支持,美国及其盟友仅对其采取“斩首”空袭恐怕很难生效。

同时,这项研究对于中国在新疆的反恐斗争也有不少启示。当前新疆似乎并不存在组织结构严密的“恐怖组织”,更多是临时起意纠合在一起的“暴恐团伙”。 那为何在高压反恐之下,新疆的反恐安全形势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恶性袭击事件依然时有发生?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参考文献

  • Jordan, J. (2014). Attacking the leader, missing the mark:Why terrorist groups survive decapitation strik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38 (4), 7–38.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