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德:提供选举人又是被选举人的制度困境
我有一点讨论,一点补充。
第一,经济学讲怎么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率。与盛洪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市场和政治制度的区别,不可能性定理恰恰证明了市场制度和政府制度的区别。几个不可能性定理证明不能单纯的利用市场,政府是集体选择,是公共选择,而前者是个人选择,这个我跟你有一点概念上的区别。
主要是第二个问题。我今天在你这篇文章上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因为对现在的选举制度,我只思考到选举制度的产生,还没有考虑到制度的运行。我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讨论人群的结构化问题要区分供给方和需求方。如果不区分供给方和需求方是比较麻烦的。第一,供给方必须结构化,不然就有无数供给选择,选民无所适从,最有效的结构化是两党制,稍微差一点的是三党制,再差一点的是好多党,不稳定性就增加,制度成本就提高。所以民主选举必然引入政党理论。第二,需求方必须独立化,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实际上讲的是需求方,没有讨论供给方。森不可能性定理也只讨论需求方没有讨论供给方,到今天选举理论都没有区分供给和需求这两者。需求方基本的价值观是选举者独立,就是需求方不能够结构化。但是制度的困境就是供给方和需求方是同样的人,每个人既是供给方又是需求方,政党提供选举人又是被选举人,这就是制度研究的最大的困惑。
因此,我把它归纳为三个简单的问题,第一,政党成熟。第二,选民成熟。这样就把供给方和需求方隔离开来。政党成熟是讲供给,越结构化越好,这个提两个方案,两个方案简化为你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就是两个选择,要激进还是愿意保守,很好选择。但是选民必须成熟,必须独立化,不要被政党蛊惑,不要被什么蛊惑。但是这个分散的选民又靠两个东西使他的行为规范,一个是法治,一个就是教化。有了教化,有了法治,所有的选举人行为规范,不会上街,不然就被街头政治取代。
[ 李建德 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特聘教授、制度经济研究所所长。本文为作者 2015 年 5 月 30-31 日在「中国法学政治学跨学科理论创新研讨会」的评议演讲实录(天则经济研究所、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大午企业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未经本人修订,标题为编者所加,转载或引用请注明 ]
2015-9-20
中评网首发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